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披星戴月走過的路,最終將會繁花遍地
01
疲憊生活里
你在堅持什么
關于生活、工作、居住地
你如何選擇?
有的人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事業,想要憑自己的能力,有一番建樹。
有的人選擇也選擇留在大城市,但是身無長技,心里“無根”。
他們都選擇留在大城市,不同的是,前者最終的目的是在大城市扎根,而后者,更多的把她當作“中轉站”
有的人選擇回到家鄉,想用自己的一腔青春熱血,為家鄉的建設做出貢獻。
有的人也選擇回到家鄉,但是他們更多的是遵從父母之命,亦或是逃避大城市的競爭壓力。
小Z今天又是晚上11點半才到家,卸下一身疲憊,她望著窗外開始發呆。
她來自南方的一座小城,城市不大不小,卻有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
「春天走在街頭,能夠感受到萬物復蘇的生機勃勃
夏季隨時可以去山中尋找一份清涼,聆聽知了動聽的叫聲」
從小她的成長,就是“別人家的小孩”。
聽話懂事、學習成績永遠在班里名列前茅。人生看似按部就班,但也一路順遂。
大學學習的是編程,后面繼續攻讀研究生,傳說中的“學霸本霸”。
但是她卻發現,自己的專業并不能在家鄉有個明朗的發展前途。
現實、理想、熱愛、未來。。。。一時間像一團麻線一樣,根本無法解開。
最終她還是決定到大城市打拼,拼自己的未來,拼自己的夢想,拼自己的人生。
這是她來到北京的第4年,雖然早已習慣上下班通勤4小時,但她還是感到
身心俱疲。
996、工作壓力、思念父母親人、想念家鄉好友,每每想到這些,她就在內心問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冬天的北京真的好冷,比起溫暖的南方小城,凜冽的寒風吸進鼻腔,直達心臟。
在公交車站等待末班車,望著櫥窗里疲憊的身影,她甚至認不出這是當初滿腔熱血來北京奮斗的自己。
“我真的好累”她自言自語的向空中吐出一縷白氣,很快便消失在空氣里
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打拼,我想每個人都會深感自己的渺小,
當初的理想被慢慢的消磨在同事關系、擁擠交通、工作壓力里。
躺在床上,她問自己,“疲憊生活里,你到底在堅持什么”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每每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內疚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華,我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風景,也經歷了別人不曾經歷的人生。
在收獲中失去,在失去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接受
我不曾后悔自己的選擇,也堅持著自己的堅持
02
吾心歸處
即是吾鄉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華,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恬淡。
在選擇去哪里的選項中從古至今都有了不同的答案。
在《論語·里仁》中,古人就有論述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隨著時代發展,自我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于「去哪里」有了更多的備選方案,也為我們提供的更多參考項。
四川眉山的劉沈廳,我們可以叫他“985碩士”“學霸”,而畢業以后他卻有了新身份“農民”。
畢業于985大學的他,選擇回鄉成為高校碩士學位的“職業農民”。
2016年底懷揣著在農業上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劉沈廳回到家鄉承包了130畝土地。80畝地種獼猴桃,50畝地種晚熟柑橘。
同時自主研發了,“冬季晚熟農產品雙層絕熱防霜凍袋”和簡易滴灌系統專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爭當農業“領頭羊”
他擔任大學勞育導師和鄉村振興學院農業專家培訓全省300余位新型職業農民,
同時還與30余位返鄉創業年輕人,共同成立“微夢志愿服務隊”。
不定期走訪農戶、宣傳政策、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劉沈廳和政府、院校以及農場主一起發起“雙百”計劃,培養行業帶頭人100名,影響100名大學生服務“三農”。
振興家鄉,在家鄉也有快樂的詩和遠方
同樣選擇回鄉的還有他們
畢業以后,夫妻倆選擇回到云南種植花卉
回鄉種植百香果。這是具有“文憑”的百香果
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開辦家庭農場,種植獼猴桃
種植野菊花,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這兒還有個養蜂的,技術滿滿,人稱“蜂王”,真是yyds
我想通過他們,我們對于選擇有了更加具體的想象
回鄉的方式有且不僅限于以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精彩
只要勞動就值得被尊重,只要勞動就有精彩。
吾心歸處即是吾鄉,不管在哪兒,都要散發自己的光芒
03
吾心歸處
即是吾鄉
對于故鄉,我們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但是當我們離開她,一切又成了腦海中的「影象」
你會時常回憶家里爸媽的飯菜,街頭巷尾的花香,鱗次櫛比的樓閣以及燈火小巷
我們都是生活在市井中的人,我國人的鄉土情懷伴我們出生和成長
費孝通先生就在《鄉土我國》中對于我國人的鄉土情結做了具象化的闡述
鄉土我國
--費孝通
生于土,
長于土,
老于土,
泥土粘連著我們的鄉土情懷。
可能正是由于我國人的“水稻文化”,才鑄就了我們更多的關于故鄉的思考。
生于土、長于土、老于土,“落葉歸根”這些詞都是西方社會不曾有的討論
有時候抬起頭,你發現遠方的那朵云,竟是故鄉的模樣
我們談論的不是在哪里好,在哪里不好
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選擇不一。我們無法單純用好與壞來評判這種選擇
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自己的歸處
只是在當下,社會經濟生活高速發展,同時她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可選項
一個流動的我國,也體現出了“流動之美”
只是不管在哪兒,別忘記故鄉教給我們的做人道理,記得帶著故鄉的氣息、品格前行。
故鄉
龍昌期 (宋)
榿木慚桑低別壤,芋苗護稻遠分行。
上書莫道便他郡,學稼終宜老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