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5513.93_
上周,濱化股份發布2021年度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19億元,同比增長58.75_;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78億元,同比增長5513.93_;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2.36億元,同比增長395.5_。
業績大幅增長主要受益于此輪行業高景氣下的產品價格上漲。濱化環氧丙烷裝置技術和運行水平在國內氯醇法生產企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環氧丙烷產能達28萬噸/年,商品量居全國前列。2021年上半年,公司環氧丙烷實現產量13.9萬噸,均價1.54萬元/噸,價格同比增長100.09_。濱化另一主營產品燒堿產能61萬噸/年,在山東省內位居前列。其中粒堿產能20萬噸/年,是國內最大的粒堿生產商;片堿裝置20萬噸/年,在山東省內處于龍頭地位。
四大產業基地分別布局四大業務板塊
根據發展規劃,濱化集團將在濱城區、北海新區、陽信縣、沾化區分別建設基礎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新能源四個板塊,四大產業基地協同發展,融合共生,全面打開濱化產業生態布局。
1.基礎化工方面
濱化集團與濱州濱城區將推動氫能生產項目的建設與發展,以構建氫能產業創新引擎為核心目標,圍繞裝備制造領域的前沿技術、產業趨勢、創新應用等進行研發和生產,探索氫能生產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加強山東在氫能生產領域的技術優勢,打造我國頂尖的氫能生產及裝備制造基地。
2.新材料方面
濱化集團與北海新區將推動清華工研院中試基地在濱州的建設與發展,圍繞清華工研院相關中試領域的前沿技術、產業趨勢、創新應用等進行研發和生產,攻關化工新材料、碳三碳四等生產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的突破口,豐富山東高端化工產業生態,打造我國頂尖的中試基地。
3.精細化工方面
濱化集團和陽信縣將推動精細化工基地在陽信的建設與發展,建設精細化工產業園,圍繞精細化工前沿技術、產業趨勢、創新應用等進行研發和生產,打造我國頂尖的精細化工基地。
4.新能源方面
濱化集團與沾化區將推動藍色經濟區的建設與發展,以構建風能、光能、氫能為核心目標,圍繞“藍色經濟”前沿技術、產業趨勢、創新應用等進行研發和生產,打造我國頂尖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碳三碳四項目進入全面沖刺階段
2021年8月,山東濱華新材料有限公司碳三碳四綜合利用項目公用工程開工。項目位于山東省濱州市北海經濟開發區濱州臨港高端石化產業園,為國內首套自主研發共氧化法環氧丙烷技術產業化項目(該技術是濱化集團與清華工研院合作自主研發,不僅打破了國際化工巨頭的技術壟斷,且至少提高約10_的利潤率),項目采用輕質原料、綠色生產過程、產品面向高增長性新能源和新材料,主要建設60萬噸/年丙烷脫氫制丙烯裝置、80萬噸/年丁烷異構化裝置、30萬噸/年環氧丙烷(聯產78萬噸/年叔丁醇)裝置、15萬噸/年合成氨裝置,及全廠動力中心、配套罐區等公用工程設施和輔助工程設施。
目前北海碳三碳四綜合利用項目正按部就班進行,PDH裝置建設進入沖刺期,總體進度完成近 90_;丁烷異構、合成氨裝置基礎施工已進入收尾階段,熱力中心裝置主廠房正在進行基礎施工,公輔工程主體結構施工進入收尾階段。PDH裝置預計將于 2021 年底中交,2022Q2投產,核心裝置 PO/TBA 預計將于2022Q3投產。
碳三碳四綜合利用項目是“老濱化”作為傳統氯堿企業尋求轉型發展至關重要的一步,項目投產后有望使得公司業績在原本 4億~6 億盈利中樞的基礎上實現3倍增長。
全方位布局制氫
作為碳減排的重要抓手之一,氫能應用場景多元,潛在發展空間巨大。根據我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_,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2017年9月,濱化股份與億華通合資成立山東濱華氫能源有限公司,其中濱化股份以貨幣方式出資4500萬元,占濱華氫能注冊資本90%。2021年5月,濱化股份增資1.5億元后,持有濱華氫能97.5_的股權。2021年5月,濱華氫能投資建設的氫能源項目,順利打通全部流程,將精制氫氣第一次充入長管車內,實現試車成功。從其一系列布局情況來看,濱化股份看好發展氫能的前景。
濱華氫能主要業務方向為動力氫、高純氫氣產銷,同時將充分利用濱化股份氯堿裝置副產氫氣資源優勢,通過控股收購、參股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布局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目前在灰氫(氯堿副產氫1.6萬噸+PDH副產氫2.4萬噸)與綠氫(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方面皆有布局,已經實現車用氫能的供應,中長期將打造制、儲、加氫能提供商。
下一步濱化氫能將進一步提升動力氫的產量,規劃建設萬噸級壓縮動力氫裝置;將在北海規劃建設萬噸級液氫生產基地;在沾化規劃建設風、光可再生資源發電制氫、氫氣液化一體化的新能源示范基地。
濱化集團將以濱華氫能源作為戰略載體,形成“京津冀魯氫能一體化走廊”和連接日韓的國際化氫能生產基地,以應用場景的裝備需求拉動氫能裝備制造,建設氫能裝備研發制造基地。
來源_大眾日報、經濟日報、我國工業新聞網,由我國化工信息周刊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_所載內容來源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本文僅供參考、交流。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