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讀張佳瑋張公子的作品是果麥出版的《浮生六記》的翻譯版,他的文字不長,設計十分精巧,并意味深長,讀來如故友交談,清新寫意。他的文筆既不故作深沉,也不嬉笑怒罵,有的是平靜如鄰家哥哥一樣,通過讀他的書可以很好地跟讀者好好來一番秉燭夜談之趣然。
他的新作《這本書好吃嗎》就帶領大家一睹在張公子眼里,一些偉大文學作品中的關于飲食的見解,以及除了文學作品的主旋律之外,居然還有寫不應該被遺忘的好趣味,如吃如喝。
這本書都囊概了古今中外著名文學作品中的關于飲食片段。首先,張公子當仁不讓地就列舉了我國四大名著中關于吃的。如《三國演義》有松江鱸魚和紫芽姜;《水滸傳》有白松子胡桃肉茶和蒸卷燒鵝;《西游記》有爛煨芋頭拌糖、白煮蘿卜醋澆烹;《紅樓夢》有鵝掌鴨信、酸筍雞皮湯和棗泥山藥糕;另外還有與四大名著同樣出名的《儒林外史》就談到了鴨子肉燒賣、鵝油酥,還有《金瓶梅》的糟鰣魚、豬頭肉。說到這里你自然會想,作者不就只是借名著之名東扯西拉一些關于吃的內容拼湊成書嘛。這有什么好看的,還不如靠烹飪之書好呢?
倘若你這么想就此言差矣了,在這么一本輕松的談吃的讀物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談到了很多自己的對于當時作者背景,寫作構思以及文法的探討,并且以吃作為切入點去為名著中的主旋律多加潤色,自然也不失為一種極高研究和討論價值的文化研究讀物。如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知道了青梅煮酒,關羽溫酒斬華雄,但應該引起讀者注意的應該是羅貫中說設計的的鱸魚膾,這么一出不僅表明說明了左慈精工廚藝,說明松江鱸魚和紫芽姜那種食材做出來才好吃,羅貫中也暗喻地表明了借左慈之口,提醒曹操應該功成身退,享受人生的意思。這就升華到了演義主題上,希望曹操早退退下陣來,讓百姓有日子過的成分。此外,在談到諸葛亮發明饅頭這一出,作者不是說明諸葛亮如何厲害,而是辯證地說明諸葛亮一生“無呷好吃,無覺好睡”以致于“星落秋風五丈原”的蒼涼,當然我們歌頌諸葛亮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精神,但另外一方面說明了人要懂得生活,珍惜自己的身體,這也是另外的思想提醒,作者這樣的想法也給予了讀者很多可以拓展的思想。
除了名著,還有作者也談到了大家人說熟知的蘇東坡的吃了,我們當然知道他發明了東坡肉,但他說做的美食都是美味的嗎,那倒不一定,在作者看到,如蘇軾做的菜湯蒸米飯味道就自然不敢茍同,只是體現的蘇軾豁達樂觀的精神而已。再如《大俠們吃什么?》就談到了黃蓉為洪七公做的菜,雖然花俏和意頭好,但味道也是不敢茍同的。
當然還寫了《浮生六記》沈復夫婦關于吃的日常,如茶泡飯就見證他們多么深厚的夫妻,也在談老舍的《駱駝祥子》中有好吃的有老豆腐澆辣椒油韭菜末、油炸鬼配甜漿粥和燒餅夾肉,另外也談到了魯迅的吃,而讓筆者記憶猶新的,即使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廣東蒸魚的流程,是讓筆者十分漲知識的,筆者就長期喜歡做蒸魚這道菜,但常常控制不了火候和時長,導致蒸出來的魚兒不僅柴還魚肉十分模糊的。人讀了作者的一番見解好,終于豁然開朗了,相信下次下廚做蒸魚會控制好火候和時長的了,做出一道美味的魚肉如玉的色香味俱全的好菜的。當然還有余華作品的豬肝黃酒,還有莫言、沈從文、汪曾祺、阿城等國內也是吃貨作家寫吃的精妙之處。
當然除了國內,作者是博覽群書之文人,于是乎在國外的一些作家和作品中,作者也不僅談到他們的吃喝,也通過吃喝表達了作者的見解,以及升華到每一部作品中的主旋律層面,自然也不失為一本關于吃的有真知見灼的文化的巧妙之作。
如在《吃海明威》中就提到外國飲食文化的隨著西歐的影響的演變過程。其中海明威海以身作則,作為體力勞動者,也說明了工人階級說喜歡的食物,那就必然是量大管飽,肉厚分量大的火腿和培根了。此外,也談到了海明威在巴黎時期口味就偏向與西歐的特色了,而這些飲食習慣的轉變,也無比體現了海明威當年的情緒映照。有幸福也有痛悔。
之后作者也談到了巴爾扎克和大仲馬的吃法,這里就談到了法國鐘情與牛角面包的情況,也談到了暴食者巴爾扎克,不僅在作品中體現了那種豪邁,也在他自己生活上也是一個鐵然的為食貓。自然也提到了大仲馬筆下那種炫富一族的關于炫耀吃的伎倆。但就吃本身而言,提到的野豬腿、大龍蝦、芥汁羔羊腿等也的確是十分讓人讀來垂涎三尺。
之后作者就談到了村上春樹的日本吃法,這里你讀不到任何炫耀吃的,以及暴殄天物的做法,有的是隨意的順手拈來的烹飪做法和吃法,這有點佛系的吃法。是的在村上的作品里,不僅小說很有生活化的生活場景美,而主角都是佛系的,主角們不介意自己一個人會發悶,因為他們會用簡單的生活方式來給自己找樂子。他們自得其樂并不以此為驕傲,過著自己平靜的日子,這就是村上的價值觀,于是在他談吃的寫法上,也是十分隨意的,如《海邊的卡夫卡》就寫到了很隨性地做出了青椒煎蛋,不僅美味可口還十分有情感和情趣,這就是說明了作者說到的名著的作者都以吃作為切入點去為名著中的主旋律多加潤色的功效,可見人間煙火的飲食,在一部偉大作品中是起到十分潤色主題的功效的。
所謂物極必反,在作者看來,過于沉溺飲食,過于追求消費主義也不是一件好事,如《商業社會的報菜名》一文就通過歐亨利筆下人物,是有溫情,但通過《夜色溫柔》說到了羅列炫耀的消費主義的反諷,這種反諷也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土豆》《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體現了一種名著作者對物質主義的反諷。此外,作者也寫到了莎翁筆下那些喜歡吃牛肉的英國人,也寫到了狄更斯筆下那種富有溫情的一碗溫粥的窩心美味和魅力,也寫到奧斯丁對物欲橫流的社會鋪張吃喝的批判。也寫到了《荷馬史詩》的吃喝,就談到了古希臘人是喜歡和兌水的葡萄酒,因為他們不想古羅馬的豪邁要求個喝醉。當筆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談到的牡蠣就真的想立刻跟愛妻下館子吃一頓牡蠣的沖動。而在《冰與火之歌》中,我們則又讀到了英國北方飲食風味,如黑布丁、黑面包、豬肉派,和朗姆酒。是會讓人十分向往的。
這次張公子通過這本書,帶我們吃遍了古今中外經典名著提到的吃的經典前段和寫法,所謂民以食為天,作者就從吃處著眼,用最靠近生活的方式打開那一部部偉大的文學經典,開啟關于味覺的文學想象之旅。而難能可貴的是,在作者這些真知灼見的文化隨筆中,我們拾到了不少見識,也領略到了原來一部名著,是與作者背景,寫作構思以及文法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的,而其中飲食元素就是十分重要的一出,如這本書所提到的名著中都是以吃作為切入點去為名著中的主旋律多加潤色。因此自然此書對于大眾讀者想更深入了解那些名著而言,此書也不失為一種極高研究和討論文學價值的文化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