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民諺俗語,往往一句話包含許多自然知識與生活知識,以最通俗的生活現象,來解說自然界大道理,非常的精準到位。比如“過了冬,一天長一蔥”“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就屬此類農諺范疇。
當然,在當今科學發達時代,把每天日出時間的差異精確到秒,也是能夠做到的,像天安門升旗,不就是每天按照太陽初升時間調整的嗎?但作為農村老農來說,就無需太較真了,知道約摸時間就行。
下面,阿兮就來解析一下,這3句農村農諺老話中所包含的知識點_
一、過了冬,一天長一蔥
這里的冬,自然指的是冬至,可長一蔥,可不是指長一棵大蔥的時間,按老農的說法,是長一蔥葉寬,“一蔥”約等于2分鐘。有一個老農版《過了冬一天長一蔥》的順口溜,阿兮覺得分析很是靠譜_
長到夏至短到冬,冬后一天長一蔥,若問一蔥幾多長,算來恰好二分鐘,如何的來此數字,茶道慢說您細聽,夏至四點天已明,入夜八點才掌燈,冬至七點剛放亮,傍晚五點看不清,前后相差六小時,六六三百六分鐘,全年天數差不多,近似一天一分鐘,夏到冬至整半年。所以一蔥二分鐘。這賬一點不糊涂,平時無人來念經,時逢又遇過冬至,多句少句湊合聽。
由此可見,在農村老人口中的“長一蔥”,是大約2分鐘。這條農諺,適用于所有農人,反正阿兮小時候經常聽村里人這么說。
二、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這里的“長一線”,則是農村家庭婦女們的專用計時方式了。納鞋底,紡棉花,縫被子、做針線,雖然沒有準確測量,但感覺不會錯,紡棉花的會覺得冬至后每一天能多紡一線了。一線是多長時間?個人速度有快有慢,當然也是大約2分鐘了。
農村縫針線也是有講究的,除非是縫被子,要一線到頭,中間不能接線,所以一線最長之外,納鞋底、繡花、縫縫補補等,所用線都不會太長(太長容易打結)。阿兮還記得兒時給母親紉針線長了,被母親笑話說“懶老婆做針線,都是線疙瘩”,就是指的線長愛打結,干活不利索。
三、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
從冬至開始數九,統共九九八十一天,冬至日就是一九第一天。這句農村老話,則是用的走路的里數,來計量時間,意思就是,從冬至開始,到一九盡,這九天白天所長出的時間,能多走約摸二里半路。到了二九盡后,一天比冬至日長出的時間,能多走五里多。
老農的這種計時方法很有趣吧?按照上面所說的“一蔥”“一線”來算,一九的9天后,長出來的時間約摸18分鐘,步行走二里半路,還真差不多呢。是不是很有意思?
那么,為什么要從冬至這天開始計量呢?
這是因為,冬至這天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子,是北半球夜晚最長,白天最短的一日。農村老話有“長到夏至短到冬”的說法,指的也是這種自然現象。從冬至這天起,白天短到了最極致的一天,必須開始“反彈”了。這也是“冬至一陽生”的來歷。冬至后,白天一天天變長,夜晚一天天變短,進入了另一個大循環,直到夏至這天,達到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農諺又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跟冬至正好相反,意思是到了夏至日達到另一個極致,從此白天一天短個十分八分鐘的,直到再次冬至,完成一個大循環。
總而言之,農諺一些說法中的時間點未必精準到幾分幾秒,比如“長一線”不同人紡棉花、做針線、納鞋底等,快慢不同,肯定有差異,但非常形象生動,也算是農耕文化中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傳播的一類科學性諺語了。
以上是阿兮的解讀,您贊同嗎?您家鄉還有哪些有趣好玩的奇葩計算時間農諺?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交流!喜歡阿兮文字,歡迎關注@阿兮隨筆,看更多好玩有趣三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