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米”有多長嗎?可能會有同學說,我張開雙手,兩只手之間的距離差不多就是一米;也會有同學說,我往前邁兩步,這兩步的長度差不多也是一米。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去找一把尺子量一下,我們就知道一米有多長了。
不過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一米是這么長呢?又是誰規定了“一米”的長度,為什么一米不能再長一點,或者再短一點呢?
在地球上測量出的長度_“米”
“米”是現在國際上通用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說,不光咱們我國的“一米”是這么長,全世界的“一米”都是一樣長的。
幾千年來,人們為了尋找一把標準的尺子,可是花費了不少心血。在古代,每個國家都有自已的長度單位,而且各個朝代的標準還都不一樣。
“長度單位不統一”這件事,看起來好像沒什么問題,但是隨著人類的發展進入了工業社會,這種不統一的長度,就會給制造各種精密的機器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人們就想找到一種固定不變的統一長度標準。
那么這種固定的標準該去哪兒找呢?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所以他們決定用地球的大小作為標準。
我們知道為了測量,地球被分成了緯線和經線,經線就是在地球表面,連接南極和北極的半圓弧,而且因為地球是個圓球,所以每條半圓弧的長度都是一樣的。
于是,在1790年,法國的科學家們決定用一條經過巴黎到達北極的經線作為標準,把這條經線的“一千萬分之一”定為1“米”的標準長度,然后再按照這個長度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根標準的米尺。
這根國際標準米尺現在就珍藏在巴黎的國際度量衡局。在那個時候,其他的國家如果也想要標準的米尺,就得復制這把尺子,再送到巴黎,和這根國際標準米尺比對,看看長度是不是一樣的。
聽起來是不是很麻煩呢,而且科學家們也慢慢的對這把珍貴的米尺感到不滿意了。因為這根尺子實在是太嬌貴了,為了保持這跟用金屬做成的尺子長度精準,得把她放在恒溫的房間里,不能讓陽光直接照射,而且金屬還會受到氣壓和熱脹冷縮的影響,微微出現伸縮。
所以,人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找出一種新方法,最好是永遠固定不會變的,而且是在全世界所有地方都能找到的方法。
裁一段陽光,變成“米”
后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樣新東西,光。沒錯,就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光。
人們在研究光的時候發現,光是有波長的,而且光的波長極為穩定,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非常興奮,他們想到,如果用光的波長作為長度標準,這不就方便很多了嗎?
又經過了很多年的研究,最終在1983年,還是在巴黎,召開了國際計量大會,重新確定了一米的長度,那“一米”是有多長呢?
同學們聽好了,一米的距離,是光在將近3億分之一秒的時間里,走過的長度。準確的數字太長了,麥奇叔寫在了文章里,你可以讓爸爸媽媽幫你一起來看一下。
“米的長度是在1/299792458(兩億九千九百七十九萬 兩千四百五十八)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走過的長度”。
你只要知道,一米是光在不到1秒鐘的時間里,走過的距離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現在用的一米這個單位,其實是從光那里計算出來的,喜歡天文的小朋友肯定知道一個詞,叫做光年。
光年不是時間單位,而是和米一樣,也是距離單位。我們現在知道了,一米是光在真空的環境下,不到一秒鐘走過的距離,而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時間里走過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