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爾爾
綜藝節目越來越懂事了。
“求加更!”一部優質劇集播出,往往有為此上頭的觀眾主動向官方喊話,呼吁其打破原本的播出模式,滿足觀眾盡快觀看更多內容的需求。
打開任意一個播放平臺可發現,如今的綜藝節目已經學會主動加更。
在正片基礎上打造的Plus版算什么,近期的幾檔熱門綜藝,實現了一周雙更或三更,還打造大量VIP版番外篇,送至觀眾面前。
如一年一度的《脫口秀大會》,去年第三季僅在前兩期海選時分為上下兩集,固定在周三晚上播出,今年的第四季則采用周二、周三連播上下兩集的播出模式,更在周四晚上打造加更版,連續三天搶占用戶的工作日夜晚。
《披荊斬棘的哥哥》的更新模式更多樣_每周四和周五中午更新,單周雙更、雙周單更。第一期分為上中下三集,連續播出兩天,額外有Plus版、舞臺純享版,還有衍生系列《哥哥的少年時代》《甜蜜的任務之哥哥的下午茶》等。
一檔節目若單是播放正片,放到現在的綜藝市場,可就太“老土”了。這年頭,流行的是在正片外打造加更、花絮、專享各種番外篇,沒有一周多天持續和觀眾見面,都不好意思端上綜藝市場的餐桌。
看綜藝仿佛吃了頓法餐,一套流程下來,前菜、主食、甜品、酒品極為講究。播放模式如此花哨,不僅要煞費苦心加更,還要整點不同的衍生微綜藝溜溜縫。
不知觀眾耐心“吃”一頓下來,感受如何?
綜藝加更的層層內卷
像《脫口秀大會4》《披荊斬棘的哥哥》一樣,在更新內容上煞費苦心,于觀眾來說已經見怪不怪。
今年播出的《向往的生活5》,衍生版開發十分多樣_除了基礎的Plus版,還打開了慢直播、老友記、動物園、加更版等番外和衍生篇,其中慢直播和加更版是VIP專享,老友記篇則需要付費觀看。
通過這檔加更產業鏈頗為成熟的綜藝,可以看出,長視頻綜藝節目都正在開發長短視頻疊加的內容模式,除了正片內容之外,推出了兩種加更版本。
一種是正片播出后,額外推出的一系列單期時長達到正片水準的“加更版”和“Plus”版,這是最常見的加更模式。
雖然當下的綜藝時長已經能夠撐到3個小時,但綜藝節目錄制時長遠遠更久,所以在正片之外將更多內容剪出一期正片的體量作為“加更”,變成了綜藝節目的基本操作。
第二種則是將未播的內容重新整理出一個主題,或特地在正片之外拍攝一個衍生于節目的主題,以微綜藝的模式進行“加更”。
例如優酷正播出的《這!就是街舞4》,周六播出的正片之外,同時加更會員版“海選全記錄”篇,又在本周一推出了往年已打造出的隊長火鍋局系列,同時還推出番外篇_一集時長為35分鐘左右的迷你綜藝,邀請節目中的舞者們進行游戲互動。
愛騰優芒的綜藝中,皆能看到以上兩種加更版內容。
尤其是群像選秀綜藝,即便節目推出上中下三集,單集長達將近四個小時,依然無法全面地展現所有選手的故事線,故而需要通過加更完成多名選手的鏡頭KPI,同時也開發更多長短視頻系列衍生內容,吸引觀眾持續付費。
花式加更,
始于主動內卷、終于“被迫競爭”
綜藝節目的加更,最初是由于綜藝節目正片時長有限,所剩余的素材尚有播出價值,可在正片額外重新剪出一集,滿足觀眾對于鏡頭的加量需求。
而當觀眾對于綜藝加更的呼聲愈發外擴,邊角料內容的價值大幅提升,借此開發新的付費模式,不失為一種好的商業邏輯。
一周實現雙更甚至一周多更,各平臺之間的綜藝加更內卷之戰,可謂是愈演愈烈。但當衍生篇、微綜藝、短視頻純享版出現,各綜藝節目對播出模式進行調整,逐漸變成一種被迫競爭。
原因有二。一是無論網綜還是臺綜,近兩年都面臨著觀眾流失的困境。
云合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全網綜藝有效播放為164億,同比下滑了19_,其中電視綜藝由去年上半年和上半年對比,從110億下滑至85億,網播綜藝去年上半年有效播放量92億,今年上半年獲得79億。
二是出于短視頻的快速崛起,長視頻綜藝得以分段拆解,觀眾可根據喜好按需選擇短視頻cut版,而可能放棄長視頻正片版。
如觀看《披荊斬棘的哥哥》,觀看條件達不到持續追更每期兩三個小時的正片,也可通過舞臺純享版,直接選擇一則時長在2-3分鐘內的單人鏡頭剪輯短視頻。
于是,當互聯網上將綜藝節目亮點片段單獨截取,攜帶話題而打造熱門短視頻片段,實質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長視頻正片內容的點擊率。
無奈短視頻的傳播無法避免,要提升平臺綜藝整體播放量,有效途徑一是王牌熱門綜藝的回歸,二是上新量的提升。
去年下半年,《王牌對王牌6》《奔跑吧5》《極限挑戰7》等綜藝節目回歸,導致電視臺綜藝下半年播放量相較上半年提升了17_。同時芒果TV去年上半年上新量縮減,也導致整體有效播放量下滑。
綜藝上新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綜藝在一周更新的頻率得以增加,持續吸引觀眾追更新,無疑是拉動點擊率增長的一大關鍵。
所以單個綜藝節目若以雙更的形式播出,整體來看,一檔綜藝的體量依然是保持在10-12期,但實際上更新的內容遠遠超出這個體量。
可以說,一檔綜藝多種主題,變相地算是一種內容上新了。
自此,綜藝節目的競爭感不斷逼近,加速了“你用加更版吸引觀眾持續關注,我就用拆分法將一期內容實現一周雙更甚至多更”的綜藝加更內卷。
再不推出點正片之外的衍生版,別人就要一周內持續三天獲取關注,不加更,你就輸了。
加更歸加更,注水可不行
眼見著綜藝節目的加更花樣百出,一個問題是,加更、衍生的綜藝番外內容車載斗量,實現大面積量產后,質量又能否得到保證?
其實,早在觀眾培養加更版觀看模式時,一些不滿便在綜藝節目的評論中出現。
不少綜藝節目高調地推出加更版,然而所加更的內容,不乏有以正片內容沖量的注水現象,長達一個小時的加更版,真正加更的未播內容,或許連20分鐘都不到。
更有加更內容不顧剪輯邏輯,粗糙地將幾段沒有綜藝效果和故事性的對話拼湊,簡單地搭配幾個花字,便完成了一次加更。
番外、加更、衍生版的存在,本質上是加量提供名人嘉賓的鏡頭,滿足不同圈層觀眾的需求,從而獲取點擊量,促成一種用戶和平臺之間的雙贏。
但若一味奔著廣撒網而收割觀眾的熱情,只能加快綜藝節目內部和觀眾耐心的消耗,當觀眾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為加更內容付費,卻得到貨不對版的內容,這將導致長視頻在與短視頻的對壘中,進一步失去內容優勢。
隱患初顯,忙著加更的綜藝節目,不知是否重視了遠方的困境?
VIP、付費版頻出,綜藝節目的收費方式愈發繁雜,今年的綜藝市場卻靜悄悄,精品爆款還未出現。
點擊率上去了,口碑卻還留在“地面”。別讓加更,變成一場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