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發文人 張杰
在數千年的人類農業時代里,仰望星空,編制歷法以定年月日時,總結四季寒暑更替,預測旱澇雨雪冰霜 ,幾乎是每個成熟的文明必須掌握的技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天文歷法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被稱為“全世界最堅毅、最精明的天文觀測者”。遠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國歷史進入有文字記載的初期,祖先就已經知道觀測天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轉和氣候的變化以及草木的榮枯和鳥獸的生滅,創造了歷法。
在我國古詩文中,對天文歷法有所涉及的比比皆是。比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戰國屈原《離騷》);“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可見,在古代,“觀星象”是件尋常事,絕非難事。
到了近現代,古天文歷法至近代已幾為絕學,研習殊難。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十里曾感慨_“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而“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曾國藩在《家訓》中曾說“余生平有三恥”,而第一恥即不懂“天文算學”。顧炎武曾慨嘆_“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國古代天文歷法非常發達,今天人們的生活、文化和觀念里,仍然滲透著古代天文歷法的影響。但古天文在今天已普遍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學問。
2021年初,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泰斗張汝舟弟子、貴州大學張聞玉教授經典之作《古代天文歷法講座》,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全新改版推出。這本書自2007年推出首版后,以其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系統全面而長銷不衰,成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的必修讀本。在這本書中,也集中匯聚了兩代學者對這門“絕學”辛苦求索的智慧結晶。
兩代師徒學者努力破解“天書”
建立一個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科學體系
張汝舟(1899—1982)曾求學于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學,有“博極群書”之譽,曾在貴州高校從教二十七年,“桃李滿黔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時期,他被遣返故鄉滁州南張村。在困境中,他精究古代天文歷法不輟,運用深湛的古漢語專業知識和精密的考據方法,結合現代天文科學的成就和地下出土的文物資料,對過去學者的研究成果作了細致的分析研究,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最終破解了學者向來視為畏途的“天書”《史記·歷書·歷術甲子篇》和《漢書·律歷志·次度》,建立了完備而令人信服的古代天文歷法的科學體系。
1980年10月,由南京大學王氣中教授、山東大學殷孟倫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徐復教授共同發起舉辦了“我國古代天文歷法講習會”,地點設在張汝舟先生任顧問教授的滁州師范專科學校,學習時間為一周。參與者有國內十七個單位的四十余人。當時張汝舟先生年事已高,輔導工作主要就是由一年前最先到滁州師專進修的張聞玉擔任。由此張聞玉也得到近距離得張汝舟親授的機會。
張聞玉與恩師張汝舟(1980年)
1984年6月,應南京大學中文系及程千帆教授、王氣中教授之邀,張聞玉給南大中文系與南京師大中文系部分研究生講了一個月(每周四次)古代天文歷法,題目為 “張汝舟古天文歷法”,反響甚好。張聞玉后來也成為學界公認的當代天文歷法考據學派代表性人物。張聞玉的天文歷法學說,得張汝舟先生天文歷法之真傳并發揚光大之,學界美譽為“張汝舟-張聞玉天文歷法體系”。對這一體系,殷孟倫先生贊其“尤為絕唱”;王駕吾先生稱其“補司馬之歷,一時無兩”;學者湯炳正則認為_“兩千年以來,汝舟先生是第一位真正搞清楚《史記·歷書·歷術甲子篇》與《漢書·律歷志·次度》的學者。”
張聞玉,是四川巴中人。1979年至1981年春在滁州師專師從張汝舟。受業于張汝舟,親承教言。他也逐漸成為國內該領域內屈指可數的幾位領軍專家之一。根據師說,發揮他的心得體會,曾寫了《古代天文歷法淺釋》,先后在南京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兩校中文系、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為碩士研究生作過專題講演,深受同學們的歡迎。這部《古代天文歷法講座》是他在講析的基礎上,參證古籍,考釋出土文物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補充修訂寫成的。
破除迷障!
對古代相傳的積年術和占卜法進行理性分析批判
由于生產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分工,天文歷法的管理和編訂,在我國很早就設有專職人員。“觀象授時”也演變為封建社會國家權力的一部分。改正朔,頒布歷法,成為權力的象征。加以古人對于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理解都還不夠精明,在很長的時間內古代天文歷法蒙上一層神秘的外衣,往往和封建迷信糾纏在一起。后之學者在傳注古代典籍的時候,因為受到這種影響和局限,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歷代相傳,以訛傳訛,成為閱讀古書的障礙。
古代天文歷法研究泰斗張汝舟
學者王氣中在為《古代天文歷法講座》所作的序文中提到,根據張汝舟的體系來解釋漢以前的古代典籍,“大都能夠破除迷障,貫通大義,一掃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中的重重霧障,為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研究開拓一個新的局面。如他認為西周時代并不是用所謂“周正”,而是仍然用殷歷,以建丑為正。因此,對于《詩經》中的《豳風·七月》、《大戴記》中的《夏小正》以及《禮記》里面的《月令》等篇都能得到符合實際的解釋。如他對于劉歆的“三統歷”,我國相傳的“三正論”、“歲星紀年”、二十八宿分“四象”,以及古代相傳的積年術和占卜法等等,都據理分析批判,指出她們在古代天文歷法研究中的有害影響。所有這些,都是張汝舟先生對于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的巨大貢獻。”
“古代天文歷法的核心問題就是歷術推算,平常人都能掌握”
如何打開古天文歷法學這扇大門,張聞玉在書中寫道_“古代天文歷法,自然是科學的。科學,就無神秘可言,她必須是簡明而實用的。要掌握她,也就不難。就其內容,如《堯典》說,兩個字_歷、象。司馬遷《史記》理解為“數、法”。一個是天象,天之道,自然之道,有“法”可依之道;一個是歷術,推算之術,以“數”進行推演。……我在從汝舟師學習的過程中有這樣的體會_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星歷觀點,才不至為千百年來的惑亂所迷;二是要進行認真的推算,達到熟練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他的整個體系。”又說_“古代天文歷法的核心問題就是歷術推算,不能掌握實際天象的推演,永遠是個門外漢。”“歷術,自古以來都認為推步最難,不免望而卻步。依張汝舟的研究,利用兩張表就能很便捷地推演上下五千年的任何一年的朔閏中氣,不過加減乘除而已,平常人都能掌握。”
在《古代天文歷法講座》中,他為一般讀者大眾說法,補充介紹一些天文歷法方面的基礎知識和簡明的推步方法。讀者可以通過這部書對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體系獲得初步的理解,對于古書中有關天文歷法的問題作出確切的解釋,對于正確理解古籍中經常出現的天文和紀時記載有極大的幫助。 通過傳授與寫作,張聞玉希望,被稱為“絕學”的古代天文歷法代有傳人,成為簡明、實用的學問。“日月在天,具備基本的天文知識,古書中的文字就容易把握。涉及歷術,就得學會推算,用四分法推算實際天象。推演歷日是最重要的步驟,不下這個功夫,歷法就無從談起。我在書后附有幾篇文章,算是歷術的具體運用,給青年學人一個示范。掌握了歷術的推演,在歷史年代的研究中,在銅器年代的考釋中,你都會感到游刃有余。張汝舟先生在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外,加一個“天象依據”,做到“三證合一”,結論自然可靠。只有可靠的結論,才能經受時代的驗證,對得起子孫后代,三百年也不會過時。“三證合一”,古代天文歷法在文史研究中的地位,就不是可有可無的了。學會了推算,考釋幾個歷日,你自會感受這門學問的妙不可言,奇妙無窮。
古代天文歷法,號稱“絕學”,海外華人美曰“國寶”。受教于張汝舟先生幾十年來,張聞玉說,自己“能與交流者寥寥,深感知音難得。反而是老一輩學者如東北師大的陳連慶老先生的苦苦追求,令我感動。周原岐山的龐懷靖老先生,八十幾歲高齡,還孜孜不倦地學習、掌握歷術的推演,直到弄明白了月相定點,毅然拋棄信奉了幾十年的“月相四分”,另做銅器考釋文章。龐老先生真正做到了’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_ihxdsb,報料QQ_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