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時的農村里,常聽到有人被批評,說他好吃懶做。這個好吃指的是愛好吃、嗜好吃,喜歡吃好的,達到了貪吃的程度。在那種語境下長大的自己,從小都不談嫌吃的,即使心里想吃什么,已經悄悄咽了口水,也不會張口要著吃,怕被說成好吃之徒。幾十年了,一直是有啥吃啥,好了多吃點,不好就少吃點,從不會為吃而多說一句。退休后一個人在家,到了飯點就到小區門口吃碗面,各種的面,挨著個地吃,省時省事。只是天天吃面,吃完回家就睡,不小心把肚子吃出來了。
某天一個朋友來,相聊甚歡。到了飯點,習慣性地陪著走到面館,要進門時才覺得,就請人家吃碗面,有點貧氣。站在那里用手機搜了一下,搜到一個川菜館,兩個人走了過去。點了三個家常菜,各人一小碗米飯,很可口,還不貴,頓覺小店很親切。一個人在家犯饞想吃時,開始還老在猶豫,覺得走半小時路,去吃一頓飯,有些浪費時間。不想去時,又忍不住流了口水。結果還是去了,只是到了另一個小吃店。從那以后經常出門,看到了很多好吃的,也吃了不少。走著去,走著回,順便消了食,肚子慢慢又縮了回去。
退休后有的是時間,每天要做的是如何打發日子。經常這么出門找飯吃時,發現好吃還是件不賴的事,有著諸多的好處。
以前也常去吃飯,多是吃大酒店里的大餐。那都是場子上的事,為了工作,為了說事,為了表達感情。常常是熱鬧了一晚上,忘了吃的什么;或者喝了一肚子酒,不知道先一天說了什么。那樣的場合里,看著別人如數家珍地點菜,頭頭是道地說菜,自己聽得一臉茫然,覺得這么些年飯都白吃了。點完菜,有人會就著眼前,說著這個館子,說著這家的菜,把場子說得很熱鬧,讓那頓飯吃得特別舒坦。自己過去就不會點菜,在場子上沒話可說,退休后能說的話就更少了。于是就開始記小館子,記那里的菜,為的是約人吃飯、向人推薦、陪人吃飯時能有的說。有的說了,就有人經常來聯絡。退休后就怕宅在家里,你來我往,泡小館子成了重要的交流活動。幾盤家常菜,幾兩地方酒,學著別人說飯說菜,在飯菜中說出了感情,感覺好吃的并不都在那些大酒店里,小館子里更有真滋味,肯和自己吃小館子的都是真朋友。
小館子多在小巷里,以前很少光顧的地方。現在有了時間,早早出門,步行前往,專門繞道走小巷,為的是能發現更多特色店。發現后會先一個人吃,覺得好了就給人推薦。這樣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一家爆肚小面館,店員是清一色的小伙子,胳膊上都有一朵刺青小花。對身上有刺青的人,自己總是退避三舍,那天想吃人家的面,就只好忍著進去坐下了。結果發現小伙子們很有禮貌,動作麻利,服務周到,慢慢有了好感。有一回主動向一個小伙子問起刺青的事。他說,開店創業不容易,幾個同學相約,一定把生意做好,為此集體去做了刺青,想以此銘志,相互激勵。原來如此,心里對他們有了敬重,到處推薦他們的面館。花間路上有一間蘭州拉面館,中午時生意特別好,附近的工人都會趕過來。為了錯過高峰,想吃他家的面時,自己就11點出門,到店會看到,沒有生意時老板總在拿著一個小本在輕聲誦經。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每天要幾次做禮拜,他是要趕在高峰前先完成功課。書上講,做生意一定要先做市場調研,分析人流量和競爭對手,讀的時候想當然地以為開飯館要避免同行競爭。沒想到,做生意實際上講究扎堆,飯館開在一起,共同烘托起某條街、某一段的人氣,讓真正好吃者愿意多走幾步路,趕來吃個熱鬧。
真正的好吃者都是對生活不將就的人,也都喜歡動手做飯,特別是會做幾個拿手菜,不時給自己解解饞,偶爾還能向別人露一手。這方面,四川男人最擅長,也最讓人佩服。有一個大哥喜歡請人到家里吃飯。約到人后,他會早早到集市上買雞買魚又買蝦,還有買各種的調料和配菜。回來之后就開始忙活,擇菜洗菜捋分菜,切肉腌肉搭配肉,樣樣行行,把廚房和餐廳擺得滿滿的。提早把幾個大菜上鍋,做好了用盆子盛著,用蓋子蓋著,滿屋子都飄著香氣。客人來了,他開始小炒,爐火很旺,他總是汗流浹背。菜端上來了,他又忙著給大家夾菜,邊夾邊介紹,燒鴨子,黃辣丁,毛血旺,燉豬蹄,把每個菜都說得讓人流口水,忍不住要多吃一些。這個時候,他坐下來,喝一口茶,喝出特別滿足的聲音。他的這份熱情和辛苦,讓去過他家的人都常惦記他的菜,惦記著他的好。相比之下,懶做的自己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事實上,懶做者未必都好吃,至少不能真正懂得飯菜,也吃不出其中的真味。
人活著就那幾件事,普通人活的就是煙火氣。不管錢多錢少,干的事大事小,肯把時間花在做飯上,讓自己和家人吃上可口的飯,本身就是一種樸實的浪漫。上班沒時間,湊合著吃食堂,叫外賣,當然沒問題。到了周末,自己休息好了,或者為了讓家人多休息一會兒,一個人去買菜做飯,這樣的人更值得尊重。不是人人都會忙得沒時間做飯,也不會總是忙得沒時間照顧生活,關鍵是各人的生活態度。退休了,生活成了主業。這個時候,要先把自己的口福管好,把自己的生活弄好,不讓家人再多操心。于是,早晨出門走路時,順道吃碗胡辣湯,讓一天的日子都熱乎乎的。這么想時,心里又笑了。
寫于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