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江白鱘給人類的一封告別信
我們留戀這顆星球,正如你們留戀自己的家鄉一樣。
▲長江白鱘。資料圖
按語:今天,“長江白鱘沒有進入2020年”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
據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的中國水產領域權威專家的論文稱,早在2005年-2010年時,曾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可能就已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后,又一個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的珍稀生物。
雖然這一結論依舊存疑,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就表示,“后續還需要討論”,但長江白鱘存活的可能性,目前來看已是微乎其微。
我們當然對它們的存在還抱有一線希望,只不過,從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希望確實渺茫。長江白鱘或許真的從這個星球上消失了。
在此,我們想借“長江白鱘”之口,說些心里話。
親愛的人類小朋友:
2020年好!
請允許我們這樣稱呼你們,畢竟我們已經在這顆星球上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我們曾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并肩,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見證了人類的誕生和崛起。
只是,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長江白鱘。圖片來自微博@人民日報
沒想到直到2020年1月3日,你們才徹底接受我們已經不在的消息。這份惋惜,何嘗不是我們的留戀。
今天,聽說我們在你們的朋友圈里刷了屏,還上了熱搜。值此新年之際,讓你們看到這么一條壞消息,實在抱歉。
有網友說,“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是的,很遺憾,我們上一次見面,還要追溯到2003年。
當時我們的一位小姐妹在四川宜賓南溪縣被捕,后來得到人類專家救助,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重新放生。感謝致力于保護我們的專家學者的努力,只是生存太艱難了,環境太惡劣了,我們太累了。
你們當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們曾經非常熟悉,并息息相關。
四川的漁民,形容我們是“千斤臘子萬斤象”里的“象”。我們身材修長個頭大,你們喜歡叫我們“水中老虎”“淡水魚之王”。
大約三千年前,我們還是比較常見的魚類,是你們餐桌上肥美的河鮮,是祭祀用品。
詩經里的《周頌·潛》便記載道,“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其中這“鮪”,便指的是我們;鳣,指的是我們的族兄中華鱘,也就是漁民俗稱的“臘子”。
▲長江白鱘郵票。資料圖
你們可能想不到的是,那個時候,“漆沮”也就是現在的渭河以北的兩條河流,竟然也有我族的身影。
不過,你們人類真的是太強大了,從最初的采集者,到后來的農耕者,再到后來的工業文明,你們的每一次飛躍,都讓我們贊嘆不已,但也讓我們萬分恐懼。
你們當中的一位有趣的歷史學家,寫過一本《人類簡史》。其中提到,人類的發跡史,就是一部其他動物的滅絕史。
在30萬年前,人類當中的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就已經超越其他物種,獲得非凡智慧。但到了7萬年前,智人一族,竟也滅絕了其他人類物種。
而如今,就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我們不想再看到我們的近族,如中華鱘、達氏鱘步我們的后塵。
前不久,那則“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的消息傳來,還讓我們無法安息。
▲長江白鱘。圖片來自微博@人民日報
我們真的留戀這顆星球,正如你們留戀自己的家鄉一樣。
大約三十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下江段,我們還曾不時相見。我們有時是在漁網里拼命掙扎,有時是在水泥堤壩上使勁拍打,我們試圖用生命提醒你們我們的存在以及生存的途徑。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我們曾看著你們的大詩人從頭頂飄過,吟下詩篇。逝者如長江,沒想到,這里成了我們最后的墳場。
幸而,我們已經聽到,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通告,長江將實施十年禁漁計劃。這對我們那些幸存的同族,算是慰藉了。
我們走后,世界上便只剩下了一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在大洋的彼岸,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聽說在伊利湖里也幾乎找不到了,希望你們善待它們。
以后,我們就只能在博物館里相見了。希望我們的遺體能夠時時提醒你們:
人類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你們需要陪伴,需要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顆星球,有你有我有它,才是一個家。
□與歸(媒體人)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孫文靜? ?校對: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