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_zhidxcom)
作者 | 云鵬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8月27日消息,昨天iQOO今年的第二款旗艦智能手機iQOO 8系列開售,智東西也提前拿到了iQOO 8并進行了一周深度體驗。
今天距離驍龍888機型首秀已經過去8個多月,搭載驍龍888、微云臺主攝、120W充電、售價3799元的iQOO 8能在使用體驗上帶來哪些驚喜是我此次關注的重點。
總體來看,我認為機身設計和游戲體驗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兩方面。
一、鏡頭幾乎無凸起,拒絕“蹺蹺板”
剛上手,iQOO 8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比較輕巧,但是厚度控制一般,與主流旗艦機差別不大,不過雖然她采用了直屏設計,但在邊緣上還是做了一些弧度處理,整體握持感比較好。
不過iQOO 8屏幕和中框之間仍然有一條比較明顯的塑料支架,會略微帶來一些“廉價感”,這種塑料支架通常是由于屏幕封裝工藝導致,而這主要取決于成本,廠商根據不同定位選擇不同的成本方案,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最終效果。
iQOO 8的背部設計還是一如既往的符合自己家族式的設計,采用了階梯式鏡頭模組,并且鏡頭模組整體厚度很薄,凸起非常不明顯。
這其實與當下旗艦機堆料拍照、普遍做大做厚鏡頭模組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思路,雖然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機身厚度,但是鏡頭模組處的凸起降低可以換來更好的手感和視覺一體感,這也體現了iQOO團隊產品外觀設計的側重點更在于“顏值”。
很多旗艦機的鏡頭模組過厚,有些甚至達到了2mm以上,手機放在桌面上,就很容易產生不同方向的晃動,俗稱“蹺蹺板”現象。而iQOO 8顯然可以很好地規避這一現象的發生。
iQOO系列一直主打“電競旗艦”,這次我拿到的黑色版本背部有條紋設計,在不同光線下可以呈現出不同效果,帶來一定的“電競味道”。
二、獨顯芯片幫GPU分擔工作,兼顧幀率功耗
當然,既然提到了電競,就要說說iQOO 8的游戲體驗,這次iQOO 8中也加入了一枚獨立顯示芯片,可以輔助GPU進行圖像處理,從而提升游戲幀率,還可以優化視頻或圖片的顯示效果。
在游戲過程中,我可以在游戲控制中心內開啟提升幀率選項,這時肉眼看到的游戲畫面會以120幀顯示,但實際上GPU只需要運行60幀,剩下的部分由獨立顯示芯片“插幀”完成。
總體使用下來,游戲的流暢度有了“質變”,跟手性、視野的平滑程度都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畢竟游戲幀率從之前的60幀提升至了120幀,翻了一倍。
所以iQOO 8的這枚獨立顯示芯片,的確對游戲體驗的升級有比較明顯的幫助。
除了這枚獨立顯示芯片,iQOO 8的游戲振感也值得一提,在游戲中開啟后,手機會通過馬達模擬各種槍械的振感,并且振動還是比較清脆的,可以提供更好地游戲回饋體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QOO 8的散熱,在游戲進行了20分鐘后,整機溫度還是比較“溫熱”的,并沒有出現“燙手”的情況。
對于壓制驍龍888來說,這樣的表現還是不錯的,當然,這也部分得益于獨立顯示芯片分擔了一部分GPU壓力,從而降低了整體功耗和發熱。
三、微云臺技術下放,自拍仍然是強項
從vivo推出微云臺拍照技術以來,手機防抖的體驗又被帶到了一個新的臺階。而這一次,老大哥的技術也下放給了iQOO,iQOO 8此次也在主攝上使用了微云臺防抖技術。
主攝拍照在對焦、防抖方面都有一定提升。主攝成像也中規中矩,iQOO對于照片色彩的理解還是一如既往的有藍廠的味道,鮮艷且討喜。
自拍歷來是vivo、iQOO等手機的強項,這次我也進行了簡單對比,與隔壁售價6000元的旗艦手機相比,iQOO 8的自拍顯然更加討喜,對膚色有簡單優化,并且保留了皮膚的細節,同時畫面整體感覺更加通透。
左_iQOO 8,右_驍龍888對比機型
一句話總結_把你拍的更漂亮了,但是不“假”。
四、120W充電殺入百瓦快充第一梯隊
這次充電也是iQOO 8系列的重點特性,有線充電方面配備了120W充電,藍廠的120W充電經過一年打磨,目前顯然更加成熟了。
根據實際體驗來看,從沒電關機到沖入100_電量,耗時僅用了大概不到20分鐘。也就是說,早晨我洗漱收拾的功夫,手機就可以從沒電直接“滿血復活”。
這種體驗還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的“充電焦慮”。
結語_iQOO能否為“藍廠軍”進一步拓展市場?
iQOO 8系列的發布,可以說趕了一個驍龍888發布大潮的尾巴和驍龍888 Plus發布的第一梯隊。iQOO 8的整體表現應該說比較均衡,在外觀設計、顯示、拍照、性能、體驗等方面沒有明顯短板。
我們也能看到,例如微云臺、快充等vivo的技術也在向iQOO下放,就如同OPPO對realme、小米對Redmi一樣?!按蟾鐜〉堋蹦J揭呀洺蔀槲覈悄苁謾C市場的主流玩法。
目前,iQOO、realme、redmi毫無疑問是各家出貨的重點品牌,畢竟我國手機市場仍然以千元機和2000元左右的中端機為主,而iQOO顯然扛起了藍廠的出貨大旗。
目前vivo在國內市場以出貨第一名領先,iQOO能否憑借“更狠”的性價比策略和更靈活的產品線策略幫藍廠軍穩住自身優勢,仍然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