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活”,要懂事件,要懂情緒,要懂“瓜眾”,最終才能產生流量,贏得關注。只是,這背后結構性的驅動張力,卻值得深思和玩味兒。畢竟,“瓜眾”關注“李天一”的后續,不只是關注“李天一案”的周邊,而是有更為深層次的認知渴求。
“李天一”系列謠言能成功釋放,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瓜眾”不在乎信息真不真,而在于“李天一”的現狀,不能比“受害女生”好。說到底,“瓜眾”心中的“懲惡欲”是比較足的。尤其關乎“富家子弟”,更是不會放過。
于是,謠言起,情緒起,比跨年搶紅包還熱切。甚至,有人還奔走相告,不知道是希望“李天一”獲得新生,還是覺得“李天一近況不錯”(謠言的即視感),有些內心不忿。總之,滿屏都是“李天一”,滿嘴都是“草泥馬”。
不得不承認,“瓜眾”對于罪惡的記憶,還是很深的。一切皆是歷史,一杯咖啡也是歷史,尤其,“李天一”在7年前,確實算是個“魔童”。于此,今天再次被提起,有種教訓不可忘的人性是非感存在。所以,謠言來,不可避。但是,謠言終將止于通報。
當然,“李天一監獄組樂隊”的謠言中,關鍵詞是“組樂隊”。因為,這種“即視感”中,有歡樂的圖景,有開小灶的邏輯。所以,打油詩的圖景也就立馬形成:謠言有邏輯,瓜眾無判斷。他在監獄中,禍從天上來。只是,“吃瓜”從來無成本,這瓜望著那瓜大。
于是,張冠李戴不需要美顏,拼湊的橋段也能迎來掌聲。尤其,這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信息本身無價值,流動的信息才有價值。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貌似已經不是人們追求的根本。只要,“吃瓜吃得爽”,根本不關心瓜是“人造的”,還是田地里“長出來的”。
部分媒體編造的謠言,其實,算是誠實的錯誤。因為,他(她)們在編造的時候,想得是“瓜眾”的感受。因為,在很多以流量為核心的媒體眼中,“瓜眾”就是上帝。只是,他(她)們忘記,媒介是隱喻,同時也是真相。起碼,媒介在吞吐真相是非。
不得不承認,從“仇富”到“仇富惡”,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瓜眾情緒”。“李天一”如果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受關注就不會這么大。當然,有人會反問一句,普通人家的孩子,敢那么囂張嗎?這雖然不是絕對的邏輯,但是,卻存在或多或少的勾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李天一”作為獄中人,只要符合相關規定,“組樂隊”也其實不是什么大的問題。因為,服刑人員,也是可以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可惜的是,在“情緒渦流”之中,人們看到的還是7年前的慘烈,而非看到7年后的平和。
所以,謠言只是打開天窗的推動力,而核心的情緒推動,還是7年前遺留下的癥結。不過這一切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瓜眾”有記憶,情緒反撲也是不長性的。用不了多久,春天回來,夏天回來,再過幾年,“李天一”終究會出獄,成為被遺忘的那個“壞孩子”。
然而,“謠言技術黨”的存在,讓世界變得越來越結構性。說到底,人性是脆弱的,經不起真相,也經不起造謠。假消息襲來時,“瓜眾”彼此搬弄是非,假消息被實證時,“瓜眾”瞬間大義凜然,“李天一”也有辯駁是非的權利,怎能任憑無良媒體造謠?看一看這嘴臉,變得怎一個“快字了得”。
就如陳丹青所說:“我們今天已經處在尼爾·波茲曼描述的世界里,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里,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因為,每一個人都不關注真相是什么,只關乎情緒和當下是什么。
這種時候,謠言成為獲取關注的一種利器。名人的死,名人的婚姻離散,名人的任何小事兒,都能成為輿論“蝴蝶效應”的源起。這種可能性,除卻與人性相關,最直接的體現,還在于造謠是一種生產力,它與關注相關,與利益相關。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舉報/Report
“李天一”系列謠言能成功釋放,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瓜眾”不在乎信息真不真,而在于“李天一”的現狀,不能比“受害女生”好。說到底,“瓜眾”心中的“懲惡欲”是比較足的。尤其關乎“富家子弟”,更是不會放過。
于是,謠言起,情緒起,比跨年搶紅包還熱切。甚至,有人還奔走相告,不知道是希望“李天一”獲得新生,還是覺得“李天一近況不錯”(謠言的即視感),有些內心不忿。總之,滿屏都是“李天一”,滿嘴都是“草泥馬”。
不得不承認,“瓜眾”對于罪惡的記憶,還是很深的。一切皆是歷史,一杯咖啡也是歷史,尤其,“李天一”在7年前,確實算是個“魔童”。于此,今天再次被提起,有種教訓不可忘的人性是非感存在。所以,謠言來,不可避。但是,謠言終將止于通報。
當然,“李天一監獄組樂隊”的謠言中,關鍵詞是“組樂隊”。因為,這種“即視感”中,有歡樂的圖景,有開小灶的邏輯。所以,打油詩的圖景也就立馬形成:謠言有邏輯,瓜眾無判斷。他在監獄中,禍從天上來。只是,“吃瓜”從來無成本,這瓜望著那瓜大。
于是,張冠李戴不需要美顏,拼湊的橋段也能迎來掌聲。尤其,這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信息本身無價值,流動的信息才有價值。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貌似已經不是人們追求的根本。只要,“吃瓜吃得爽”,根本不關心瓜是“人造的”,還是田地里“長出來的”。
部分媒體編造的謠言,其實,算是誠實的錯誤。因為,他(她)們在編造的時候,想得是“瓜眾”的感受。因為,在很多以流量為核心的媒體眼中,“瓜眾”就是上帝。只是,他(她)們忘記,媒介是隱喻,同時也是真相。起碼,媒介在吞吐真相是非。
不得不承認,從“仇富”到“仇富惡”,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瓜眾情緒”。“李天一”如果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受關注就不會這么大。當然,有人會反問一句,普通人家的孩子,敢那么囂張嗎?這雖然不是絕對的邏輯,但是,卻存在或多或少的勾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李天一”作為獄中人,只要符合相關規定,“組樂隊”也其實不是什么大的問題。因為,服刑人員,也是可以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可惜的是,在“情緒渦流”之中,人們看到的還是7年前的慘烈,而非看到7年后的平和。
所以,謠言只是打開天窗的推動力,而核心的情緒推動,還是7年前遺留下的癥結。不過這一切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瓜眾”有記憶,情緒反撲也是不長性的。用不了多久,春天回來,夏天回來,再過幾年,“李天一”終究會出獄,成為被遺忘的那個“壞孩子”。
然而,“謠言技術黨”的存在,讓世界變得越來越結構性。說到底,人性是脆弱的,經不起真相,也經不起造謠。假消息襲來時,“瓜眾”彼此搬弄是非,假消息被實證時,“瓜眾”瞬間大義凜然,“李天一”也有辯駁是非的權利,怎能任憑無良媒體造謠?看一看這嘴臉,變得怎一個“快字了得”。
就如陳丹青所說:“我們今天已經處在尼爾·波茲曼描述的世界里,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里,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因為,每一個人都不關注真相是什么,只關乎情緒和當下是什么。
這種時候,謠言成為獲取關注的一種利器。名人的死,名人的婚姻離散,名人的任何小事兒,都能成為輿論“蝴蝶效應”的源起。這種可能性,除卻與人性相關,最直接的體現,還在于造謠是一種生產力,它與關注相關,與利益相關。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舉報/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