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獨生子女的南京市民陳女士在紫牛新聞APP上留言感嘆,她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結婚兩年了,但每年都會為“過年回誰家”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我爸媽就我一個孩子,平常忙工作幾乎回不去,我就跟老公說,反正你家在江蘇,什么時候回去都行,春節能不能陪我回一趟家。但我老公不同意。”陳女士表示,“他說連云港雖然是江蘇的,但還沒通高鐵,每次開車也要4個多小時,我回濟南2個多小時高鐵就到了,所以無論是習俗上,還是距離上,都應該回男方家。”這個問題怎么辦呢?揚子晚報記者進行了微街訪。
靠天意:誰搶到票就回誰家
“我家在成都,我老公家在武漢,南京到這兩個地方車票都很難搶。我們每年就是搶到哪邊的車票,就去哪里過年。”市民方女士告訴記者,因為每年春運兩方的火車票都“秒空”,所以只能“看天意”,看看誰能先“候補”上全家的票。導致每年春運搶票的時候,夫妻倆都鉚足了勁地搶:“今年先候補我的,候補三天如果補不到,就補他的。明年就先候補他的。”那么能不能“反向”把雙方老人接過來呢?或者干脆兩家一起來個“集體旅游”,豈不皆大歡喜?“不行,”陳女士說:“雖然我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但我們的父母都有兄弟姐妹,春節必須要在家陪他們的父母,不能過來。”
在采訪中,也有“猜拳”、“扔硬幣”決定過年回誰家的小夫妻。更有意思的是,還有讓孩子決定去誰家的。“每年春節前,我就得變著法地給孩子做工作,跟他許諾今年婆給他準備了一套忍者樂高,或者外公會用家里養的豬肉給他做香腸之類的……”市民馬女士就是每年“讓孩子決定”回誰家的,因為在她的“忽悠”下,大部分時候都回了娘家過春節。說到這個問題,馬女士說她也挺感謝自己老公的:“他有時候也是看破不說破,不過也可能因為他還有個哥哥可以在家陪老人,所以會比較關照我這邊。”
強硬派:不商量各回各家
不久前,papi醬就在綜藝節目上透露,她和丈夫從談戀愛結婚到現在,親家都沒見過面,過年一直都是各回各家。她認為,對于男方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兒子是最重要的,對于女方的父母來說女兒是最重要的。所以其實女婿要不要帶回家是次要的,我們先去陪各自的父母比較好。
在街訪中,記者遇到了不少小夫妻,都表示,因為和另一半“談不攏”,就干脆“各回各家”。那么孩子怎么辦呢?“我老公就說,要回家你自己回,但是孩子必須跟我‘認祖歸宗’。”市民田女士說,她老公家人說,如果春節不跟他回去,公婆會被鄰居“笑話”。但是她已經六年沒有回自己家了,今年她準備帶孩子回家陪父母,但她老公表示孩子必須回奶奶家。“每年為這個問題談,已經精疲力竭,談不好就不要談,各回各家算了。”田女士說,“孩子想回哪邊,讓他自己決定吧。”
商量派:輪流過,或者錯開時間
在街訪中,大部分市民還是會選擇“能錯開就盡量錯開”的方式。不過能夠“商量著來”的市民們,一般家離得也不是太遠。能夠做到“春節去一家,初三去一家”。而且在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隨著鐵路的發展,其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也有不少家庭會在中秋、端午去一方家中,過年再去另一方。不少市民表示,只要平常能抽空回去看看老人,春運有時去另一方,老人家也能理解。
婚戀專家:“空巢家庭”遭遇養老問題
記者采訪了一家婚戀機構的分析師。該分析師表示,從表面上看,這個問題說的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比較自私,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認為只有對方向自己讓步才是愛自己,否則就不是真愛。但其實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煩惱,折射的是“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
在傳統婚姻中,男女雙方基本上是同村人、同鄉人、同縣人,過年期間往返婆家、娘家非常方便,可以中午在婆家吃年夜飯,晚上趕回娘家吃年夜飯。但在人口大流動的今天,婚姻早已突破了地域限制。跨省、跨國婚姻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也想“常回家看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負擔,使得“春節”這個節日的儀式感更加重要。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需要政府和社會降低青年人的回家成本。無論是金錢成本、時間成本,還是生活成本,讓年輕人有更多的余力、足夠的時間回家陪伴“空巢”的父母。
實習生 陸通 霍正林 丁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媛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