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日電 日前,陜西省嵐皋縣與網商銀行簽約,就“智慧縣域+普惠金融”試點項目達成深度合作,自此,陜西省89個涉農縣區已實現全面覆蓋。
網商銀行所有貸款均為手機操作,無需線下網點,這意味著,陜西省成為全國第一個涉農縣域全面打通數字金融服務通道的省份。下一步,陜西將繼續借助科技金融,力爭村村通貸款,讓廣大農戶享受到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時間變了:從幾星期到一秒農村貸款大提速
武功縣是陜西省首個與網商銀行合作的縣域。陳廣峰在當地經營農資農具,武功縣上線“智慧縣域+普惠金融”試點項目后,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支付寶App里突然“多”了一筆隨時可借用的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迅速拓寬了產品銷路,一年多賺了5萬。更讓陳廣峰驚訝的是:“原來借個錢,起碼需要提交各類資料,花費幾周時間,現在用手機點一點,只需要‘一秒鐘’就拿到了錢。”
貸款提速是許多老百姓最大的切身感受。在引入數字金融技術的一年時間里,陜西縣城和農村地區已經有33.6萬“三農”用戶享受到了“310貸款”,3分鐘申請,1秒貸款,0人工干預,申請貸款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地點變了:一部手機就是一個網點 數字金融解決網點難題
“我們沒有線下網點,我們希望每部手機都成為用戶手邊的銀行網點”,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部總經理彭博表示說。
在縣城與農村地區,銀行網點的密度遠遠低于城市,但在互聯網時代,這個難題有了解決之道。實名認證、刷臉識別技術的發展,讓用戶不去網點也能證明“我是我”,而數據與AI技術,讓用戶可以在無抵押、無擔保、不提交紙質材料的情況也能證明“我有信用”。
彭博打了個比方,“縣域政府引入互聯網技術,就好比修一條數字金融的高速公路,直通用戶家中,解決的是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信用變了:打破信息孤島 農村信用超出預期
比時間和地點更難解決的,是風控難題,而這也是各地縣級政府和網商銀行在合作中最希望觸發的化學反應。
在“智慧縣域+普惠金融”試點項目中,網商銀行結合當地的“三農”數據建立專屬的風控模型,縣級政府能夠打破信息孤島,讓更多數據發揮起為農戶“信用加分”的作用。
在陜西,網商銀行所服務的農村用戶中,近9成用戶是第一次獲得貸款,而其中98%以上的用戶做到了有借有還、按時還款,信用程度超出預期,真正做到了“值得被信任”。
收入變了:貸款促進農戶收入 帶動返鄉就業
數據顯示,每1萬元貸款,能為農村用戶帶來近2萬元的收入。
陜西省大荔縣的周軍原先在城里打工,現在在縣城里經營了一家小店,雇了兩三個人,小店經營得不錯,但偶爾會資金周轉不開。“智慧縣域+普惠金融”試點項目在大荔縣落地后,周軍和他的愛人都有了貸款的額度。前段時間,為了給員工發工資,夫妻倆分別從網商銀行貸了五千元,解決了燃眉之急。周軍感嘆:“小店經營得越來越紅火,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了,現在每個月光流水就有十幾萬。”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回到家鄉,返鄉創業。數字金融作為一汪活水,正在拉動農村就業,促進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據悉,“智慧縣域+普惠金融”項目是陜西省農村金融領域的有益補充,為發展縣域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積極貢獻。該項目的推廣得到了陜西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和各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金融的發展運用將讓三秦百姓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