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剛閱歷了一個溫暖的12月,澳大利亞繼續的森林大火形成多人逝世,而印度則遭受酷寒氣候
全球變暖實在存在且充溢要挾
新年伊始,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在苦等一場大雨的到來。
自2019年9月以來,現已燃燒了3個多月的森林大火形成至少13人逝世,過火面積挨近500萬公頃,近2000只“國寶”考拉被燒死,不少人無家可歸。
科學家警告稱,全球變暖加重了干旱和熱浪,助長了火勢。
與此相佐證的,是當地屢創新高的氣溫——去年12月18日,澳大利亞平均最高氣溫到達41.9攝氏度,改寫了前一天剛創下的有記錄以來的40.9攝氏度的最高紀錄。
而在北半球,也有一個當地的氣溫紀錄被改寫。
莫斯科冬季歷來以酷寒出名,但剛過去的12月,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最溫暖的12月:同樣是在2019年12月18日,莫斯科氣溫達5.4攝氏度,打破了1886年創下的前史紀錄。
比較兩地的高溫,印度則遭受酷寒氣候,德里地區(包含德里和新德里)閱歷了22年來寒流最嚴峻的12月。
這是自1901年以來,德里的12月平均氣溫創下前史第二低。
莫斯科溫暖的冬天,讓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年終記者會上表明,“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原因”。但他承認,氣候變化會帶給俄羅斯“災難”。
不過氣候學家卻有著根本一致:正是全球變暖,加大了各種極點氣候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和寒流等極點氣候頻繁,并形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015年達到的氣候變化《巴黎協議》提出,在本世紀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曾發布陳述,如能完結“1.5攝氏度”控溫方針,全球缺水人口將減少一半;由高溫、霧霾和傳染病所造成的患病和逝世人數下降;常常遭受極點高溫氣候的人口減少大約4.2億,遭受反常高溫氣候的人口減少6400萬……
這需要全球一起攜手應對。
但是去年11月4日,美國政府宣布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議》程序。完結退出需耗時一年,美國將成為退出《巴黎協議》的僅有國家。
也是在當月,科學家們下了一道“最后通牒”——來自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共計超越11000名科學家集體發出嚴厲警告:地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假如世界各國不采納嚴峻減排舉動,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陳述稱,在現在的環境下,各國的方針制定者“不再有回旋余地”。“氣候危機現已到來,增長速度超越了大多數科學家的預期。它比預期還要嚴峻,要挾著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命運。”
可惜的是,去年12月15日在馬德里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因商洽各方不合嚴峻,未就《巴黎協議》第六條實施細則商洽這項核心任務達到一致。
第六條觸及碳市場機制和合作,相關內容的執行有助促進公共和私營部門繼續參與氣候減緩舉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天即發表聲明對商洽成果表達了“絕望”。他直言,國際社會失去了應對氣候危機的一個重要關鍵,但“我們不應該拋棄,我也不會拋棄。”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明,應對氣候變化的當務之急是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在堅持公平、一起但有差異的職責和各自才能原則基礎上執行《巴黎協議》。
人們寄希望在2020年能有所突破。
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當地時間2019年12月31日晚發表新年致辭時所言,全球變暖實在存在且充溢要挾,有必要盡全部可能打敗人類生計面對的這一應戰。
趙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