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不會平靜,但亂中有治
■楊成緒剛剛過去的2019年,世界進入大變局的最初階段。大國之間除了沒有發生直接戰爭外,相互之間的博弈、分歧和矛盾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20年,也將是不平靜的一年。
中美繼續尋求互利方案
去年底,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已取得一致意見,這符合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迄今為止,美國力圖通過在經濟、科技、外交、軍事、教育等領域施加壓力,企圖阻擾中國的興起,維護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但是通過第一階段中美兩國經貿協商,雙方認識到,貿易爭端受到傷害的不僅是中美兩國,也傷害了世界各國。可以預計,今年中美第二輪經貿談判將更為艱巨。但是,中國有信心,本著“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精神和美國共同努力尋求有利于雙方的方案。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是不可能的。
東亞合作又遇新機
2020年東亞的經濟合作將進一步深化。
馬來西亞今年將主持召開APEC峰會。年邁的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蒂爾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即倡議構建東亞共同體,以東盟十國加上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為基礎。馬哈蒂爾通過親身經歷深知,東亞共同體難以建立,是美國干擾破壞的結果。今天,東亞合作又遇新機。隨著東盟經濟不斷增長,政治合作持續加強,東盟和中日韓的合作在新形勢下正在重新啟動,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特別是繼去年中日韓領導人會晤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訪問日本,中日兩國和東亞國家相互之間的關系,無疑將取得新進展。去年底中日韓領導人成都會議結束前,美方已告訴韓方,美國將不再堅持要求韓方支付高達50億美元的駐軍費用。這表明,適度和美國拉開關系有利于維護本國的主權獨立自主。
預計今年東亞國家將簽署RCEP,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的簽署。至于印度宣布暫不加入RCEP,而日本稱沒有印度,日方不會簽署RCEP,人們將在今年得到答案。
西方裂痕進一步擴大
去年,法國爆發“黃馬甲”運動,年終又由于政府調整退休金金額引起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這反映了法國貧富差距加劇,社會保險福利難以為繼。其實,歐盟不少國家都陷入同樣的困境。
今年看來,英國“脫歐”已成定局。
歐盟內部成員國之間面臨重重矛盾,又遭到美國的強烈打擊。歐盟主張獨立自強,擺脫美國的控制,這種呼聲日益強大。因此2020年歐盟將試圖緩和與俄羅斯的關系,緩解烏克蘭危機,這是歐盟已經列上議程的大事。
俄羅斯除了現有“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工程已完工并運行外,去年底,俄烏及時簽訂為期十年的輸氣管道協議。這一協議不僅規定繼續向烏克蘭供氣,且保證繼續向東歐國家供氣。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在年前制裁鋪設管道的瑞士荷蘭公司,俄德“北溪2號”尚余130公里管道沒有鋪設完畢。美國的制裁引起德國和一些歐洲國家極大憤慨。俄羅斯聲明,絕不向美國讓步,有能力修完剩余管道。與此同時,俄羅斯和土耳其修建的“南溪”管道已經將土耳其到黑海連接保加利亞的一段完工,現在保加利亞遲遲未能開始這項工程,已經受到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批評。預計如果沒有美國的進一步干擾,這一管道可于今年年底前完工。如果俄羅斯通向歐洲的四條管道全部完工,將意味著俄羅斯和歐盟加強關系,改變當前地緣政治的態勢。俄羅斯和歐盟重新修好,將勢在必行。
去年年底前,在美國無暇他顧的時候,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導人在巴黎舉行四國峰會。目前,歐盟和俄羅斯都希望今年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尋求突破點,解決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地位問題。但今年最大的未知數是,美國不會容忍烏克蘭問題得到緩解,更反對歐盟、俄羅斯和烏克蘭走近。預計今年美國將派2000名士兵在歐洲舉行反對俄羅斯的軍事演習。這將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這一行動無疑會延緩法德俄烏關系的緩和。
地區熱點難見緩和趨勢
今年,預計敘利亞、北非依然戰火熊熊,難見緩和趨勢。
在敘利亞,看來是美退俄進。土耳其、伊朗和俄羅斯相互協調,支持敘利亞收復大部分土地,而土耳其則將繼續保有敘利亞邊境的緩沖區。在也門,由于外部力量支持,胡塞武裝和政府軍的戰爭依然會打打停停,任何一方難以勝過另一方。而利比亞又出現新的形勢,地區大國博弈再起,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今年1月將向利比亞派遣軍隊。自2011年卡扎菲政府倒臺后,利比亞形成東西部兩大勢力。西部的民族團結政府得到歐盟、土耳其和卡塔爾的支持,東部勢力則獲得埃及、沙特和阿聯酋的支持。當前美國立場曖昧,俄羅斯則支持東部力量。由于土耳其的介入,使俄羅斯和土耳其產生隔閡,如利比亞內戰進一步加劇,有可能危及土耳其和沙特的關系,也可能危及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關系。
今年,美國和伊朗在波斯灣的對峙,不能排除局部交火的可能性。
預計今年拉丁美洲的動亂,仍將呈蔓延態勢。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提出今年初舉行議會選舉,似乎有意通過選舉挫敗反對派。不過,委內瑞拉的民生問題似乎難以解決。拉丁美洲動亂不已,其根本原因是貧富差距擴大,經濟不振。即使政權更迭,民生的基本問題也難以解決。
非洲國家今年看來將繼續走向穩定。美日德俄去年紛紛和非洲國家舉行對話會,這表明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在非洲取得重大成就,世界大國開始重視非洲。(作者為中國前駐外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