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盤水深山里 最后的村民為何不肯搬出深山
他們自己也希望能搬,山下的生活確實比山上方便得多,但是種地太遠了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2019年12月26日,貴州六盤水的深山里,一早就飄起了零星的雪花,溫度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枯干的灌木和枯黃的草葉上,結滿了冰晶,水城縣玉舍鄉紅發村涼山組,58歲的鄧小桃雙手握著一個兩頭粗中間細的木杵,像舂米一樣,費力地將和著水的煤粉舂成煤餅。
這個深山里的村莊,已經整體搬遷,僅有三四家人不愿意搬遷,仍留在山里,鄧小桃家就是其中之一,她從小失明,一生都摸索著生活。
村民搬走后留下的空房子。
只剩下4家人的山村
從水城縣到鄧小桃家,沿著山路開車,大概需要1小時40分鐘左右。
最后一段1公里左右的下坡路沒有硬化,陡峭、狹窄,汽車雖然能通過,但若碰上下雨,下去就可能上不來。
六盤水的深山里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草地上都結了冰。
鄧小桃的家,就在這段陡峭的土路盡頭,家里除了她之外,還有剛結婚不久的兒子兒媳。兒子顏小舉31歲,2018年結的婚,夫妻倆都在家務農,沒有出去打工,他父親早逝,大伯顏設向也和他們一起生活,差不多快20年了。
站在鄧小桃家門口,門前就是山崖,山崖下的坡地上,開墾出一片片大大小小的耕地。這個村子是七八十年前才搬到這里的,村子里的人們,就在這些散落在山間的土地上耕種,養活一家人。
顏小舉一家圍坐在家里。
顏小舉也曾經去打工,但因為沒有文化,收入太低而回鄉了,“出去過一段時間,收入很低,一兩千塊錢,我自己還抽個煙,一個月下來什么也不剩。而且家里也離不開人,母親看不見,得有人照顧,所以就回家了”,他說。
除了顏小舉一家,沒搬的還有三家,但有兩家并不常住在村里,全家人都在城里,常住的還有顏小啟家,顏小啟告訴記者,他們家有9口人,哥哥和嫂子帶著幾個孩子在城里打工,弟弟上學,常在家的只有他和父親。
顏小啟的父親背著一筐黃豆準備拿出去賣。
新京報記者到涼山組時,顏小啟的父親正要出門,他背著一筐黃豆,想去山頂的公路邊上賣掉。
顏小啟家是一排石頭房子,石墻上到處是剝落的墻皮,陳舊的木門打開后,是一間空蕩蕩的客廳,沒有生火,屋里格外陰冷,幾只雞在地上尋食,他們的臥室里只有一張床,是顏小啟和父親的住所,臥室隔壁是一間豬圈,是他們養的年豬,豬不太大,他們想再養幾天。
顏小啟家的外墻,他家是一座石頭房子。
因地而來,因地而留
涼山組的村民多姓顏,家里都保留著完整的家譜,在顏小舉家,記者看到了他們的家譜,家譜的最前面,有顏真卿像,顏氏家譜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弟子顏回。
顏小舉家的家譜,是前些年顏氏族人重新增補的,他的母親、父親以及他自己,都名列族譜,但新婚的妻子還沒有列入,沒趕上那次修訂。
族譜上,同樣有顏小啟一家的名字,族譜上嚴格按照輩分排序,顏小舉和顏小啟都是家字輩,他們在族譜上的名字也是“家舉”“家啟”。
“我們祖輩其實不住在這里,聽老人們說,他們當時聽說這里有地,所以就搬來了”,顏小啟說,“現在要搬出去,我們其實同樣擔心,外面沒有地,家里沒有打工能力的人,生活會很困難”。
村民搬走后留下的空屋。
事實上,搬遷后,他們在山里的地并沒有收走,當地政府實施扶貧項目,將村里人的地統一起來,種刺梨,政府經營3年,每年每畝地給村民400元,3年后,刺梨長成,再還給村民,由村民繼續種植經營,“當時說3年后長成了,就讓我們自己種自己賣,長不成,地也會還給我們。”顏小啟說。
之所以不搬,和他們對土地的擔心有關,顏小舉說,“在這里種地的話,怎么也能養活自己,但在山下,種地太遠了,而且山下什么都要買,生活成本太高了,不知道該怎么生活”。
搬還是不搬,他們有各自的想法?
山村里生活不易,道路難行、也沒有自來水,留下的幾家村民,吃水全靠一口水窖,水窖積蓄雨水,雨多的時候,吃水不難,但如果雨水少,他們就要去山的另一邊背水。
山村外的安置房小區。
搬出山村,生活環境是否會更好?
顏小舉他們并不樂觀,“確實,道路、水等確實方便了,但生活未必更容易,而且安置的房子很小,每個人只有20平方米,四口人的家,80平方米分成兩層,每層都特別小。更重要的是,種地太遠了”。
萬小桃一家人正在翻地。
在村口,記者遇到正在翻地的萬小桃一家人,他們在2019年4月搬到安置房,但種地要回到村里,“大概要走一個多小時”。對于新居的生活,她說,“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不好,山下的生活確實比山上方便得多,但生活成本也高,而且種地要走很遠的路”。
其實,顏小舉一家人并不排斥搬遷,他們自己也希望能搬,只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顏小啟也表示,“現在這么搬過去,可能連自己都養不活”,但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才能讓他放心搬遷,他自己也說不好。
村里還沒搬走的人家。
同樣沒搬遷的顏亨全一家人,意見也不太一樣,顏亨全一家常年在外,村里的老房子已經很久沒住了,門口的小路被荒草淹沒,已經進不去人了,而且房子也多處坍塌,顯然不能再住了。
顏亨全的弟弟顏亨美想搬,他不希望未來住在這里,只是對新居的環境不太滿意。不過顏亨全卻不想搬,他曾想過回村創業,但因為沒有條件,一直沒能成行,“我不反對搬遷,只是自己不想搬,我希望能把路、自來水這些基礎的設施修好,這樣回去創業也就有條件了”,顏亨全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