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樸無華到靈動逼人的華麗蛻變——觀眾視角下肖戰演技的升華
可能是強迫癥的緣故,我對影視劇的挑剔一直被朋友詬病,嫌我眼高手低,自己不會卻喜歡吐槽。但是,吐槽歸吐槽,我依舊對每個演員抱著極大的善意,因為成長需要時間,沒有誰入圈就是老戲骨。
如果不是227,我不會注意到這個年輕人,雖然在227之前我已經被《竹石》驚艷了一把,但是陳情令的開局并沒有吸引我,雖然被安利了這部劇,但是我還是被某些人的表演勸退。自來安靜的我,對過于跳脫的白衣羨有一點抗拒。雖然符合人設,但并不符合我的喜好。
風波驟起的那個早上,我在上班前打開了微信,安利陳情的朋友在群里說她不會喜歡阿羨了,說17毀了啊羨。懵懂無知的我還勸了一句,人物是人物,演員是演員。晚上,回家路上,聽到了“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謬論,這才引起我的好奇,因為這個論調太過無理,接著我聽到了“創作自由,敬自由”這類我不熟悉卻覺得心驚的言論,于是我開始關注這件事。
被人在平臺上罵了半個月的我,開始考古這個年輕人,采訪言之有物,為人處世端莊有禮,更重要的是骨子里的書卷氣讓我眼前一亮。
我第一次去看我鄙視的那些神劇(在我眼里也許和王爺絕對是神劇)。繼續努力忽視某些人,去看陳情,我看了《買耳朵》、看了《家規》,我開始驚嘆于這個年輕演員的飛速成長。“也許”在我看來,是雖然可愛,但是太接地氣,表演痕跡無處不在。“王爺”雖然血洗B站,但舉手投足之間,依舊有刻意表演的痕跡。但是阿羨,特別是黑衣羨,開始讓我著迷,特別是亂葬崗歸來,逼殺溫晁的那個夜晚,手持陳情,提衣上樓,那種自帶氣場的強大和壓迫,讓我驚嘆。不夜天的高光,那心灰意冷的一跳,十六年后歸來的他明明是同一個人,卻與十六年前的完全割裂,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驚嘆。
而《買耳朵》和《家規》則完全脫去了表演的痕跡,將一個外賣小哥和一個生活在普通家庭里的平凡小年輕演的活靈活現,入木三分。
那段時間,我極度盼望看到他的新作品,因為他的成長幾乎是肉眼可見的。等了十一個月,我看到了疾沖,這是在“王爺”之前的演繹。脫去了“也許”那種刻意的表演,開始真正有了演員的感覺,雖然依舊有故意耍帥的感覺,但那種熱血,癡情,糾結,果敢都表現出來了。
接著,我們迎來了唐三。這部劇是在阿羨之后,據說當時在山里拍完,回來的時候他已經躋身一流小生之列。很明顯,他把那種熱血少年的感覺表現得更加真實,真誠,自然。少年的活潑比白衣羨要更自然,但用力過猛依然存在。
《誅仙》里的張小凡則是在春節才邂逅的,作為看完了全本書的我,除了演員比書里要帥以外,真不好怎么說個不好。商業片,改動太大,但是主要故事線并沒有改變,從最初的單純質樸,到后面的魔化,他并沒有靠太多的妝容。眼技在這部劇里得到了更為強烈的表現。那種懵懂,失意,愛慕,驚詫,絕望,狠厲都借助那雙高度近視卻流光溢彩的眸子展現給了我們。
在迎來疾沖之前,我看到了僅僅只有幾分鐘表演的蔡丁,這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那場網絡風暴之后的唯一一個人物形象。拍攝的時候,他還沒有完全走出困境,可是,那種圓轉自如的表演,個人狀態的良好讓我佩服萬分。靈動的眸子,跟媽媽大呼小叫卻又孝順有加,自帶年輕人的朝氣,就好像隔壁家別人的孩子,沒有一點表演的痕跡,感覺小區里的大學生就是那個樣子。
因為蔡丁,我對這場風波之后的他的每一個角色都無比期待。時影的片花,讓人對劇的期待越來越急迫,翻小說的時候我都可以直接帶入了演員。這場網絡暴力帶給他巨大的傷害,也帶給他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傷痛,戰勝了就是老來談資,是創作的靈感,是內心的升華,是未來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不到五年時間,我從他近十個角色的演繹中看到了從青澀,質樸,到專業,雕琢,再到靈動,燦爛的華麗蛻變。驚嘆于他的不斷進步,也驚嘆于他對角色的把握已經越來越深入,這源于他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感謝這場苦難帶給他的啟迪。
我愈加期待他的每一個角色,想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做到一次次的超越自己以往的高度,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因為他真的做到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次,他的出場都會帶給我更多的驚喜與震撼!
期待五號病人,期待如夢之夢!期待他演繹的清冷,深情,孤桀,溫柔為一體的時影大神官!
期待他一次次的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為我們展現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苦樂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