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歌。70年,彈指一揮間。撫今追昔,我們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們自信滿懷。
半月談持續推出30集理論宣講微視頻《理論達人講解70年》,力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并茂的畫面、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示好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感天動地的輝煌成就、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
請看第27集微視頻《病有所醫,長壽可期》
病有所醫,長壽可期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國之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醫療水平飛速提升,重大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醫保全覆蓋,大病救治多點鋪開,醫改不斷深化,醫藥新政不斷出臺。從醫聯體到家庭醫生,群眾就醫更加方便,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得到了有效保障。
從1949年前的35歲,到2018年的77歲,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翻了一番多。“長命百歲”,這個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樸素夢想,正逐漸成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之初,現代醫學在中國剛剛起步。公立醫院主要集中在城鎮,廣大農村地區主要靠“赤腳醫生”“游醫”,群眾患病后常是“小病扛、大病拖”。
20世紀80年代,中國啟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因為資源短缺導致的“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開始得到緩解,醫療資源的質量也有了較大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多地在分級診療、醫保支付方式、藥品保障供應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醫療、醫保、醫藥深度聯動,主要健康指標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越來越多患者從中受益。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不斷增加品種,一批批百姓急需的藥品納入其中。通過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新的招標采購機制,全國公立醫院全面推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過去一些令癌癥患者望而卻步的“天價藥”,如今也可以吃得起、吃得上。使老百姓用上更多安全有效、價格合理的好藥。
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也逐步運用到手術領域,醫療服務能力飛速提升。從人工心臟到大器官移植,從3D打印骨骼到卵母細胞及胚胎冷凍技術,越來越多的先進醫學技術為患者帶來健康福音。二代基因測序的廣泛應用,產前篩查、診斷降低了新生兒出生缺陷的幾率,提高了人口質量。
70年滄桑巨變,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健全,醫療規模擴大,醫學生教育,住院醫生、專科醫生的規范培訓不斷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權“等不起”。我國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并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在未來,預防為主、健康生活的理念將更廣泛地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將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總策劃:嚴文斌
總監制:葉俊東
副總監制:王運才 丁玫王永前
執行策劃:孫愛東 鐘昊熹
監制:孫愛東 王新亞 許小丹
總導演:史勁松
主講人:鄭雪婧
統籌:侯巖同
導演:張初
文案:帥才 鄭雪婧 張初
攝影指導:王曉
攝像:陳歡 朱祥龍 袁帥
錄音:熊慶華
燈光:孫耀兵
解說:張初
剪輯制作:張初 韋含笑 馬康寧 王福麗
美術設計:朱珊珊 康迪
半月談新媒體中心制作
半月談雜志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