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oris
眼看著2019年就要結束了,A股卻并不太平,“雷聲”更是不絕于耳。
其中最響的一個,要數主動申請“戴帽”的華儀電氣(已改名為ST華儀)了。
按理說,年底是上市公司拼盡全力“保殼”的關鍵節點,為了保殼,很多公司都選擇在年底扎堆賣房。
但是在這個時候,華儀電氣卻主動申請ST,實屬A股市場的一朵奇葩。要知道,上一家主動ST的個股,還是因為財務造假300億而震驚市場的康美藥業。
主動“戴帽” 華儀心里苦!
12月26日開始,華儀電氣如愿戴上了“ST”的帽子。
不過,“戴帽”只是開始,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12月26日,證監會對ST華儀進行立案調查。
隨后,在12月27日晚間,ST華儀又發布了兩則公告:
一是公司陷入了1.5億元的連帶責任擔保訴訟;二是子公司華儀風能的2億存款被平安銀行強行劃走。不過,這兩樁事件的起因并非是ST華儀自己,而是其控股股東華儀集團。
隨后的12月30日,ST華儀又發布了一份風險提示公告表示,雖然公司已就部分違規擔保提起訴訟并通過多種形式督促控股股東償還公司被占用資金,但如果相關訴訟敗訴,公司將承擔擔保責任,而相關占用資金也仍然存在無法收回的風險。
除了錢要不回來、身陷債務的風險,ST華儀還表示,如果因立案調查事項被證監會予以行政處罰,且依據行政處罰決定認定的事實,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的,公司股票將面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風險。
作為上市公司,ST華儀“知情不報”,被證監會立案甚至最終走到退市罪有應得。但是在這場大雷的爆發事件中,控股股東華儀集團的確需要承擔責任。
坑自己的下屬控股子公司,華儀集團已經不是第一次這么做了。
早在一個多月前(11月24日晚間),華儀電氣發布公告表示,在自查中發現存在違規擔保、控股股東資金占用等情況。
其中華儀電氣及全資子公司為華儀集團及其它關聯方提供違規擔保,金額為9.26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的22.75%;逾期的對外擔保共計2.14億元,占凈資產的5.26%;關聯方資金占用余額合計為10.58億元,占凈資產的比例則為26%。
總之,華儀電氣深陷合計高達20億的“爛賬”,難以脫身。
對于違規擔保的原因,華儀電氣解釋稱,“上述違規擔保系公司控股股東華儀集團在未經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為公司關聯方及其他第三方提供的擔保”。
公司表示,其中有4項違規擔保是由公司實控人下達指示,在華儀集團財務人員未履行公司印章審批的情況下,以實控人指示直接用印;有3項是由實控人向時任財務經理(財務總監授權)下達指示,財務經理知會公司時任總經理、董事長后,由公司財務人員辦理。
上述占用資金主要用于控股股東華儀集團歸還自身融資借款及利息、代償互保單位本息及經營周轉等用途。
總之,華儀集團想盡了辦法用華儀電氣的名義借款,還不上錢后,“擔保人”華儀電氣的自然難以脫身。
而當時華儀電氣的市值也不過26億,也難怪有人戲稱:把整個公司都賣掉就能還錢了。
當時華儀集團承諾一個月內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一個月過去,ST華儀非但沒有發布“風險解除”的公告,反而選擇了主動ST,已經可以說明問題了。
此外,除了借錢不還,“甩鍋”給控股子公司,華儀集團還將手里的ST華儀股份(30.83%)幾乎全部質押,累計輪候凍結比例更是高達127.01%。
這也被華儀電氣視為此次“爆雷”反映出來的內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4萬元到40億 卻留不住輝煌!
作為溫州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華儀電氣也曾擁有它的高光時刻。
1986年,30歲的陳道榮與4位朋友合資4萬元,在樂清市一家晚清祠堂里,創辦了華儀集團的前身“樂清縣機械五金附件廠”。
2002年春節前后,在生意正如日中天時,陳道榮卻宣布了一個令集團高管們難以理解的決定——他要做風機,進入風電行業。
2002年3月,華儀集團子公司華儀風能正式成立,并逐漸發展成為陳道榮手中的一把利刃和華儀電氣上市的核心資本之一。
進軍風電行業,給陳道榮帶來了財富的新起點。
2005年5月,華儀電氣還和彼時的風電龍頭金風科技合作,合資組建了浙江華儀金風風電有限責任公司。借力于金風科技,華儀電氣的風電業務很快顯露頭角,并開始籌劃上市。
2007年2月,華儀電氣在上交所成功借殼上市,不僅成為樂清市首家上市企業,也是溫州市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
同年,陳道榮也以40億元的身家一躍成為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的第198位。
風光過后,在電力改革和風電改革的大潮中前行的華儀電氣的近幾年業績表現卻不盡人意。
伴隨著高景氣的過去,華儀電氣在2008年年初股價巔峰過后,再也沒有回到過當時的高位,從當時的股價29.7元(復權),截至12月31日收盤,ST華儀報2.84元/股,股價跌去了九成,200億市值灰飛煙滅。
業績方面,在2010年到達盈利1.17億元的巔峰后,華儀電氣的盈利水平開始向下,且波動較大。
2016年開始,華儀電氣更是開始出現盈虧交替的情形:2016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842.16萬元、5982.65萬元、-8302.46萬元、1102.28萬元。
存貸雙高 應收賬款逾期 警惕!
ST華儀的業績雖然不穩定,但絕沒有到股民們買不下手的地步,這大概也是為何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華儀電氣的股東人數還是高達5.4萬。
不過,ST華儀暴雷,并不是沒有預兆。從近年來的財務數據上,我們其實可以得以窺見端倪。
比如說存貸雙高的問題。
2015年,公司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22.3億元,募集資金凈額21.59億元。2015年底,公司貨幣資金余額達到28.55億元,而上一年末公司貨幣資金余額不足8億元,短期借款為2.63億元。
隨后幾年,公司通過再融資獲得充沛貨幣資金的情況下,短期借款未見減少,反而增加,出現了俗稱的“存貸雙高”現象。
“存貸雙高”即企業的貨幣資金與有息負債同時處于較高的水平,賬面貨幣資金高企的同時有息負債規模也處于高位。
此前被爆出財務造假的康美藥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其實很好理解:既然賬上“躺”著這么多現金,為什么還要花利息去借錢呢?
此外,2016年以來,華儀電氣發生大額逾期應收賬款,上交所也發現其中問題,并要求公司充分核實業務實際情況和款項回收情況,明確是否存在其他未披露的風險情況。
即便如此,一直到現在,華儀電氣仍然存在應收賬款比重較高的問題。
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華儀電氣實現營收8.08億元,應收賬款卻高達21.05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重高達44%!
而這些應收賬款有多少會變成暗雷,不免令人心生疑惑。
除了自身問題重重,此次ST華儀主動退市的罪魁禍首華儀集團也早已危機四伏,債務危機嚴重。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華儀集團已經被4次列為被執行人,自身難保。
個股觀察:主動ST對于華儀電氣來說到底是權宜之計還是無奈之舉?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在于控股股東華儀集團和實控人陳道榮能否解決目前的資金危機,從目前情況來看,情形不容樂觀。控股股東不給力,加上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華儀電氣在ST的路上恐怕要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