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天價”醫療賬單
馬建紅(法學博士)
一般人對美國醫療的印象,是醫學醫療醫術先進,但看病卻也是真貴。哈佛醫學院博士伊麗莎白·羅森塔爾所著《美國病》一書,用諸多詳實的案例告訴我們在美國“病不起”的真情實狀。
杰弗瑞·凱威先生從孩提時代起,就飽受關節炎的折磨,這使他不得不成為一名抗關節炎新藥的試用者。他每六個星期要去風濕病專家波拉·拉科夫博士的診療室接受治療,每次的治療費用為19000美元。當然,作為紐約市的公職人員,凱威享受著安保健康保險提供的優厚保險,他自己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后來,拉科夫博士的執業地點轉移到了紐約大學蘭貢醫療中心,凱威也隨之到此就診。然而,當看到紐約大學郵寄給保險公司的賬單時,還是讓凱威先生瞠目結舌,“5月份在這家新換的醫院接受三個小時的第一次輸液,收費金額為98575.98美元;6月的第二次輸液費用為110410.82美元,7月后的賬單為132791.04美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些驚世駭俗的天價賬單?該書開宗明義揭示了美國醫保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癥結:“美國的醫療體制停止了對于健康甚至是科學的關注。相反,它或多或少一心只關注自身的利益。”醫療保健這項公用事業逐漸演變成了“產業”,使得追逐利潤而非保護病人成為其主要目的。
據作者分析,推高美國醫療賬單的力量,來自醫療保健領域中的每一個環節。在美國,國內全年生產總值的近五分之一即超過3萬億美元被用于醫療保健方面。而這3萬億美元喂飽了醫療各個領域的人們。而這種不可思議的運行模式,在醫療保健市場卻是司空見慣的。這是當下美國醫療保健市場的現狀,不過它并非向來如此,只是最近二十多年來,金錢越來越成為優質醫療的衡量標準,醫療保健才逐漸蛻變成為美國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該書第一部分《當前病史及體制綜述》,分別從保險、醫院、醫生、制藥、醫療器械、檢查與輔助服務、承包商、科研與利潤、醫療大集團等諸多方面,梳理了美國醫療從保健發展到逐利的過程。作者用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作比喻,以戲謔的口吻,說明市場化在美國醫療保健領域的不同凡響之處,就是它“在錢柜上”。
以保險業為例,現今保險計劃的原型,肇始于1903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創建的浸禮會紀念療養院,1939年時發展為藍十字計劃,其目的在于保護病人的積蓄,同時保證醫院以及為醫院提供資金支持的慈善性宗教團體能夠正常運轉。藍十字計劃及其伙伴藍盾計劃均為非營利機構,前者負責住院治療,后者解決醫生出診,兩者都接受每一位簽名購買者,而不管其年齡多大和疾病多重,全體會員的費率也都相同。
然而,隨著人們對健康保險的需求日益增大,新的商業機會出現了——既然醫藥可以帶來更多的價值,于是營利性的保險公司不斷增加,而藍十字計劃和伙伴藍盾計劃“為所有人提供質高價廉的醫療保健”的慈善使命,對這些保險公司毫無束縛,他們只接受能帶來利益的年輕人和健康狀況較好的病人,費率則各不相同,取決于年齡等因素。與此同時,保險公司用于醫療的開支持續降低,而把更多的錢用在了市場營銷、政治游說、行政管理及保險分紅上。
保險費用的上漲帶來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醫院要適應營利動機,無論是手術還是化驗,基本上都沒有固定的價格,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等費用的支出,自然也就出現在賬單的“雜項”收費中。在制藥行業,那些常規的藥品,只因為換了個“馬甲”,有了新的包裝,藥價就在一夜之間暴漲。各種不必要的醫學檢查和護理,給醫院和醫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這樣高企的醫療價格,使許多人陷入了經濟困頓中,有的甚至導致個人財務破產。這種現象引起了美國政客的重視,也成為總統競選吸睛的議題之一。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奧巴馬擔任總統時,有“平價醫療方案”的討論,而特朗普就任總統后又提出替代性計劃了。
面對如此積重難返的癥結,要將美國的醫療保健拉回到正常水平絕非易事。針對醫療保健領域的每一個環節,《美國病》第二部分提出了改革的“良方”,作者沒有寄希望于相關從業人員的良心發現或道德良知,而是寄希望于患者和消費者“擦亮自己的眼睛”,在就診前明了自己的權利,逐漸奪回對自身健康的主導權,同時寄希望于通過立法加以改善。《美國病》由此提出醫改使命——“倡導平價的、基于證據的并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保健制度的回歸”,這一使命能否實現,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