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平安遭遇減持 壽險業務負重起跳考驗陸敏 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中國平安遭遇減持,壽險業務負重起跳考驗陸敏
轉型中的平安正處在多事之秋:業績增長乏力,連續出走兩名“大將”,資本近期似乎也正在出走。
根據港交所的最新權益披露信息,中國平安H股在3月11日被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減持4887.35萬股,持股比例從16.21%降至15.55%。同時根據Wind統計,由于全球市場動蕩,本月初至3月19日,北上資金凈賣出中國平安A股超過60億元,僅次于貴州茅臺。
從業績來看,平安的旗艦業務平安壽險近期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從近日發布的幾家A股上市險企2月的保費數據來看,平安壽險以前兩月同比-12.57%的負增長在市場分化中墊底。
“由于壽險公司個險的老一套無法再適應目前的市場情況,包括平安在內的一些以個險為主的壽險公司在去年不得不開啟轉型,平安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出現疲態也說明了這點。目前階段平安正處于‘深蹲’的狀態,至于能起跳多高要看其壽險改革成效。”一名壽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
平安壽險業績“深蹲”
國壽、新華、人保、平安、太保這幾大A股上市險企發布的2月保費成績單充分顯示了疫情的影響。不過相對于財險的2月全面負增長,上市壽險公司2月延續了1月的分化態勢,除了健康險業務收獲83.1%的大幅增長外,平安的壽險業務在其中的表現可謂差強人意。
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分別由于“開門紅”的提前啟動以及產品策略選擇,保費呈現強勢同比增長態勢,1-2月保費分別同比增長20.51%及44.22%,而平安人壽雖然2月降幅有所收窄,但其前兩月保費依然呈現出12.57%的同比負增長,在幾大A股上市險企中“墊底”。
平安前兩月的壽險數據下降背后是個險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的雙雙下降,其中新單保費同比下降18.2%,續期業務同比則負增長9.9%。如果說個險新單保費的下降有新冠疫情導致營銷受阻的原因,那續期保費下降的原因又是什么?
招商證券分析稱,平安人壽從今年1月就開始出現續期保費負增長,其原因預計是由于2015-2017年公司開門紅超高增長帶來的較多3年或5年繳費期的保單在2019年繳費期已經結束,使得2020年續期保費出現缺口。“預計是公司歷史上首次出現單月續期保費負增長。”招商證券表示。
而在新單保費方面,根據招商證券的分析,除了疫情的原因,也受到平安為了保全2019年的新業務價值而在2020年開門紅階段將部分新單保費指定在2019年12月生效,帶來2019年12月新單保費的爆發式增長(+47.7%),使得2020年1月新單出現缺口。
在這樣的“護盤”策略下,早早發布年報的平安2019年首年保費(用來計算新業務價值的口徑)仍舊有3%的負增長,但由于產品結構最終得以實現新業務價值5.1%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較去年上半年4.7%的同比增長率確有一定回升。不過,這個增長比例較之過往的飛速增長期儼然已經乏力。
在2016年-2017年,平安的新業務價值增速均在30%以上,到了2018年,其同比增速大幅收窄至7.3%,而2019年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下降至5.1%。
受新業務價值承壓影響,平安2019年剩余邊際余額9184.16億元,較年初增長16.8%,這個數字與2018年末27.6%的同比增速下滑10.8個百分點,而2017年這一增速為35.5%。國盛證券表示,從平安剩余邊際攤銷的情況看,2018年上半年及2019上半年的剩余邊際攤銷比例明顯放緩,在整體負債新單承壓的背景下保險公司剩余邊際增速將逐步趨緩。剩余邊際攤銷放緩疊加營運偏差超預期的負增長,也使得平安壽險及健康險的營運利潤在2019年相對2018年也有超過10個百分點的增速下降。
究其根本,新單業務的下滑最大原因自然是來自代理人隊伍的變動。中國平安財報顯示,2019年末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較2018年末減少25萬人,同比降幅達到17.7%。
中泰證券分析稱,平安人壽在傳統人力發展上面臨一定的挑戰:主要體現為代理人收入增速的停滯,2017-2019上半年代理人的收入增速分別為3.9%,0.7%和-3.7%,從而導致代理人數量在2019年前3季度凈脫落17.2萬人。而2019年全年壽險代理人人均月收入同比微漲0.2%。
來源:第一財經根據中國平安年報梳理
“深蹲”后能起跳多高?
平安人壽的業績增長乏力以及在代理人建設上的挑戰背后也體現了行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隨著客戶年齡和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行業過去多年由“拉人頭”模式帶來的業務高增長后,站在行業人力紅利已然結束的當下,增長方式必須做出改變。
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勢在必行。
平安從去年開始進行“優才計劃”,2019年平安的代理人數量下降同時人均新業務價值卻有16.4%的同比增長,也側面印證了平安主動選擇的結果。
而去年底,集團層面成立了壽險改革領導小組,這個領導小組更是由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親自掛帥,足見此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今年舉行的2019年業績投資者會上,近年已不太發言的馬明哲對壽險改革親自做出回應:“從前年開始我們發現,壽險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包括市場環境、消費者需求等都在變化,原來傳統模式逐漸不適應新的環境市場和需求變化。而雖然平安壽險代理人收入是市場平均水平的兩倍,但隨著薪酬不斷提升,從未來三五年來看代理人收入還需要提升。所以我們醞釀了兩到三年的時間去研究推動壽險改革,這是改革的初衷。”
據了解,平安人壽的改革重點主要涉及渠道改革、產品改革和科技推動改革,加強代理人、銀保及“線上+區拓”等多渠道建設,追求渠道質量,提升代理人收入;深耕“1+N”產品戰略,不單包括壽險產品,還有“壽險+”、“服務+”以及場景性的壽險產品;并且運用科技打造全新的數字化經營平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壽險改革小組成立的當口,平安保險業務發生了巨大的人事變動,加盟平安16年的集團聯席CEO兼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以5000萬元的年薪跳槽友邦保險。
作為首席業務執行官的繼任者,陸敏走進了大眾視野。按照馬明哲的說法,他自己負責協同和支持,而陸敏才是承接壽險此次改革的主要領導。
根據改革的方向,陸敏上任后,穩定現有隊伍并進行優質增員無疑是重要任務。因此,他在今年2月正式上任后,不僅出現在了超過100萬的平安人壽代理人共同觀看的在線晨會上,更是高調亮相了平安2020年首場用以增員的“創業說明會”直播間現場親自招人。據悉,這次直播吸引106萬人次,堪稱平安人壽創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創說會。
而從創說會的內容來看,這也是一場科技感十足的招募。在這次創說會上,陸敏著重展示了壽險代理人將會被賦能的平安科技力量,而這也是外界認為平安在壽險代理人渠道方面相對于同業來說的一大優勢。
在業內看來,現在平安正處于起跳前的“深蹲”階段,從目前來看其一季度的新業務價值增長仍面臨壓力,而是否能起跳并且能夠跳得多高則取決于此次壽險改革的成敗。
業內人士認為,優質增員和傳統業務改革是多家業內壽險公司的共同目標,但也并非易事。“優質增員需要背后產品結構、作業模式、代理人基本法等各個方面的配合,而這每一項改變本來都不是易事,再疊加今年的疫情影響,還是頗有挑戰的。目前平安的轉型剛開始不久,效果還有待觀察,我們也比較期待。”上述壽險公司高管表示。
中泰證券也認為,優才計劃的核心是機構的差異化管理,這需要在管理考核目標,管理機制,干部文化上做出共同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之功。
不過,對于平安壽險改革的前景,業內分析師普遍較為看好,但對于何時能夠“起跳”仍有分歧。招商證券認為,平安當前對渠道發展和產品升級進行了深入改革,預計在2020年下半年將效果初顯,2021年往后恢復至長期穩健的增長軌道。中泰證券則認為,根據友邦的經驗,人力發展模式的轉變對業務的影響至少為2年維度。但從中長期維度而言,平安受益于集團龐大的客戶群,沉淀的優質代理人,平衡的產品戰略,顯著高于同業的盈利能力以及高質量的信息披露,依然是行業內的首選,但短期會經歷駛入無人區之前的試煉。
然而讓市場頗為好奇的是,在這次壽險改革中,并未看到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以及平安人壽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余宏的過多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