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標準答案 給職場“病毒”一劑解藥
時下火爆的人氣綜藝,往往是年輕人心態的風向標。比如,《向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奇遇人生》……整體氣質都緊緊圍繞一個字:慢。
有一種慢生活,你我都好喜歡好羨慕。看看這些“慢綜藝”所展現的人生吧,誰不感嘆一聲“幸福有此優雅態”呢?在某檔以田園生活為主題的節目里,所有嘉賓都必須在鄉野間過著樸實的村居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喂柴犬、劈柴、洗菜、燒火、烹飪……節目宗旨也沒有什么“大目標”,在鍋碗瓢盆碰撞出的聲音里,做好一頓飯仿佛就是最大意義。
“飛行嘉賓”雖說是客人,也必須以勞作換食宿。大家不趕時間,曬曬太陽,喝喝茶,發發呆。所得慰藉處,唯有飯桌上和山水間。
綜藝畢竟只是專門設計的特殊情境中的敘事,但讓年輕人心馳神往的情感是真實的,試圖改變不好的局部而實現更好生存狀態的心愿是強烈的。心里裝載著對“慢生活”的向往,也許焦慮可以少一點,人生節奏可以更自在一點。
無論外界賦予你多么繁忙的時間表,周圍人踩著怎樣匆碌的步伐,你不能迷失自我。只有當你擁有屬于自己的“慢生活”節奏時,才能自如、健康地調節狀態,有效率、有規律地實現事業的發展。
最近年終聚餐,同齡朋友們見到我,第一句話都是感慨:“萬萬沒想到,你在工作壓力這么大的公司上班,還能保持如此生動和愉悅的狀態。”在他們想象之中,仿佛“喪”就該是90后、95后職場人應有的“日常表情”,加不完的班、挨不完的訓、睡不足的覺……這些小山一般的障礙都是職場“毒藥”,怎么能讓日子長出一丁點兒快樂的花朵兒呢?
我常常和朋友們說,我之所以還顯得沒被職場重擔壓垮,是因為“我的精神支撐系統足夠豐富和龐大”。在我的規劃里,事業固然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它亦不能夠全面“侵占”我生活版圖的全部。在工作時間內,我百分百投入,做好每件事。下班之后,還有豐饒的精神花園等待著我。
每周無論多忙,我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興趣愛好KPI”,例如每周至少在公園里夜跑兩次,去逛書店一次,看新電影一部;每月看至少一部優質話劇,去打卡兩個有意思的自然景致,必須常和三兩個好友見面聊天,交流最近心情……
制定了滿滿當當的“興趣愛好KPI”,我發現其實這和工作KPI是毫不沖突的,甚至可以互相補益。
青春大好年華里,毋庸置疑,年輕人應當在事業上全力打拼,但也不是盲目、消耗式地一通亂忙。快節奏的工作,不代表“滿額的工作”。在我的經驗里,只要在白天上班時間全神貫注投入手頭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是完全可以提早結束戰斗的。許多人熬到很晚,往往因為白天時不時走神“摸魚”,白白浪費的光陰太多了,才不得不通宵“燃燒生命”來補救損失。
而我追求“慢生活”的精神層面喜好,則大大緩解了工作上的壓力和焦慮感,讓大腦暫時放松,在其他柔和但不空洞的“小確幸”上得到不一樣的營養補充。當我同時能協調、平衡好“快工作”與“慢生活”之間的關系時,我發現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加強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生機盎然了許多,它們反過來助長了我打拼事業的熱情和勁頭。
大城市年輕人的“慢生活”心境,還體現在對人生諸多廣闊可能性的探索上。
當我朝九晚五打卡上下班時,我周圍還有一些朋友是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并按照這個聲音作息、前行的。在同齡人畢業季無原則投奔“世俗選項”的浪潮里,他們扭頭走了另一條“非主流”卻很寬闊的道路。
他們愿意大膽嘗試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有人去做自由攝影師,走遍天南地北,收集全世界最攝人魂魄的美景與感人至深的際遇;有人做直播網紅,初衷是想讓外界更多人了解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有人堅持在西部偏遠山區支教,和淳樸天真的孩子們天天在一起,為他們帶來知識,還教會他們攝影,親自記錄這片大地的美麗……多元化的人生選擇,是當下年輕人的另一種“慢生活”。
不管對怎樣的“慢生活”心向往之,都是為了在喧擾的世界里看見純粹的星辰,并朝著這份“獨家答案”義無反顧地出發。
也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