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3月16日電 題:山東支援湖北醫療隊貢獻戰“疫”齊魯智慧
作者 孫宏瑗
“我們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句喊話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東齊魯”。至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已戰“疫”50余天。在50余天中,新“武器”、新制度、新方法……層出不窮,山東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齊魯智慧”滲透在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圖為,患者與醫護人員合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供圖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接管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兩個重癥病區。初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設備、病患、方言等,曾為醫療隊開展工作增加了困難。三級醫師負責制、視頻移動查房、將病區進行分級和分區管理……醫療隊迎難而上,因地制宜制定規章制度與工作流程。
“炎癥風暴”是病毒引發的體內過度炎癥反應以及多器官衰竭。一旦出現,病情發展迅速,肺部、心臟、腎臟等全身各個器官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2月28日,一名62歲的男性患者氧合惡化。醫護人員經仔細分析,發現患者肺部CT較前明顯加重,炎癥因子各項指標檢查超過正常值6倍以上,考慮存在典型的新冠肺炎“炎癥風暴”。
患者危在旦夕,醫療隊立即展開殊死營救。團隊馬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聯系協同作戰,采用血液凈化技術(人工肝)對患者展開救治。多學科專家聯合攻關,為患者進行了血液灌流、連續性血漿濾過吸附、雙重血漿置換等治療。經過6小時奮戰,患者終于轉危為安。
“齊魯智慧”不僅體現在醫護人員與死神搶奪生命的一次次治療中,還體現在每個醫護細節之處。
圖為,醫護人員在給患者診療。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供圖醫療隊隊員張璇和段元秀發現,防護服沒有口袋裝筆、膠布等,醫護人員取物要經常往返護士站及病房,耗費體力。兩人借來針線,剪了床單與隔離衣,縫制成一個個可隨身攜帶的小布兜,醫護人員各自寫上打氣加油的話語。小布兜成為戰“疫”病房中最耀眼的“小紅包”。
患者輸液結束由護士做針頭處理時,輸液器針頭很容易刺傷護士,增加其病毒感染的風險。醫療隊隊員孫勇發明了“輸液器斷針器”,不暴露針頭,刀片在器械中隱藏,不對操作護士產生意外傷害。
方言不通會導致醫患溝通不暢,醫療隊編寫出《國家援鄂醫療隊武漢方言實用手冊》,制作了配套音頻。“滋一哈”意思是擦試一下,“掘一針”是打一針,“握心”是惡心……學習了方言,隊員們“上陣”心里更有底。“時不時冒出來一兩句‘濟南味兒’的武漢話,讓患者也倍感親切。”醫療隊隊員高帥說。
老年人是重癥病區的主要患者群體,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吃不下配發的食物,醫護人員把醫療隊的食品料理機拿到病房,為病人制作營養餐。31歲的醫療隊隊員韓倩倩與86歲的劉爺爺成了“忘年交”。韓倩倩給劉爺爺手寫呼吸操,在信上畫畫,寫鼓勵的文字。劉爺爺關心護士們的身體情況,自己摘下口罩吃藥、吃飯時,會讓護士離開他身邊,以免讓護士感染。他記得每一個照顧過他的“小朋友”的名字。
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區醫院,37歲、懷孕29周的患者入院前已持續發熱10天,入院4天后又出現了低體溫,還伴有嚴重的低蛋白血癥。醫護人員在給予她精心治療的同時,還把自己的暖寶寶、水果、營養品拿來給她。經過14天的治療,她終于痊愈出院。
圖為,醫護人員在給患者取咽拭子,進行診療。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供圖披上“戰袍”,他們是英勇的白衣戰士。脫下“鎧甲”,他們是丈夫、妻子,是父母,是兒女,也都有自己心中的牽掛。
醫療隊隊員吳劍波沒告訴母親“出征”的事情,但母親還是在電視上看到了他,并對他表示支持。在到達武漢第25天時,他接到母親病重的電話,一度感到無助和絕望。幸好有后方的大力協調與支持。“唯有全身心投入到與疫情戰斗中,才無愧于自己穿的這身白衣。”吳劍波在手記中寫道。他自告奮勇承擔危重癥患者氣管插管、拔管、吸痰、取咽拭子等高風險操作,與死神搶奪病危患者的生命。
兒子降生,讓醫療隊隊員李偉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奶爸,在湖北的他只能隔著手機屏幕看看妻子和兒子。為了紀念這次全民抗“疫”,李偉和妻子給孩子起名叫“李援鄂”。如今,隊友們幫他把“奶爸”這個稱號寫在防護服上,李偉穿著全新的“盔甲”繼續投入工作。
50天的堅守,隊員們終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至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僅人民醫院東院區已救治患者109人,其中重癥患者67人,危重病人10人。
隊員們記得患者出院時明媚的笑臉,記得靦腆的大男孩搓著衣角說“凌晨4點看到你們還在忙碌,你們太辛苦”,記得退伍軍人出院時向他們行軍禮,記得“80后”女患者出院時說“黃岡人永遠不會忘記山東的幫助”……一幕幕難忘的畫面,讓他們有更多信心和堅持下去的勇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