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的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前去武漢支援的心理醫生楊雨靜和同事從原先工作的方艙醫院轉戰援湖北醫療隊駐地,繼續為奮戰在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做心理疏導。“我們就像‘無聲的樹洞’,讓大家把煩惱說出來,然后讓大家都開心起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對話由心理醫生組成的江蘇第11批醫療隊成員楊雨靜,帶大家來看一看,這群在武漢的心理醫生是如何工作的。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不懼危險,面對面疏解患者焦慮
楊雨靜所在的徐州東方人民醫院是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當醫院征集心理醫生組成江蘇第11批醫療隊時,她第一時間報名并入選。
該隊有30多位心理醫生,分配到湖北10余個城市,楊雨靜進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工作。她告訴記者:“我們是2月24日到武漢的。”
心理醫生在方艙醫院里怎樣工作呢?楊雨靜說:“在方艙醫院里工作,防護是最重要的,所以畫筆、紙張和卡牌等心理疏導工具不方便帶進去。如果在里面做一些病情記錄,也不能帶出來。我們在里面最主要還是進行‘心理查房’,篩選出一些情緒反應比較明顯的病人,有針對性地給他們做一些疏導,帶著他們做一些放松訓練,如冥想、如正念或者肌肉放松,改善焦慮、睡眠障礙等狀況。”
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實際上也是一種風險相對較大的醫療行為,因為需要與患者面對面交談,時間遠比做穿刺、發藥等醫療活動要長。而且與患者不停進行交談,極易在此過程中通過飛沫等沾染上病毒。但楊雨靜并沒有懼怕,不僅在方艙醫院內開展現場疏導,還主動將微信留給患者,利用休息時間給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在線咨詢。楊雨靜說:“當患者鼓起勇氣跟我們訴說的時候,就希望我們做一個‘無聲的樹洞’,把他們的煩惱放在我們這里。”
楊雨靜發現患者的心理狀態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最多的現象是患者擔心自己的病會不會加重。病人還有比較多的情緒狀態就是焦慮和緊張。當然也有一些病人的心理負擔比較重,比方說有的人失去了一些親友。這類病人的情緒反應相對大一些,心理醫生也會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重點關注。
楊雨靜說:“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很現實的,也是人們比較正常的心理反應,任何人在那種環境下都會有這種想法。我們會做風險評估,如果確實是有一些比較明顯的情緒反應,會介紹轉診,包括使用一些改善情緒的藥物進行干預,跟負責他們的醫生護士做好溝通,防止發生意外情況。”
心理護航,情系援鄂醫護人員
3月8日中午,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休艙,楊雨靜和同事的工作重點轉到江蘇支援湖北醫療隊的總隊駐地,在里面開了一個工作坊,為醫護人員提供服務。
絕大部分援湖北的醫護人員都是骨干、精英,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但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確實存在一些生理、心理上的反應。
楊雨靜和同事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時,鼓勵他們說出來,鼓勵他們跟身邊的同事建立新的聯系,找到支持和力量。
她說:“我們心理醫生的工作就是要讓這些情緒能夠得到釋放,鼓勵他們表達出來,然后把這種情緒升華為一些更溫暖的東西,從而減少負面情緒所造成的持續性創傷。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精力和抗壓能力,繼續奮戰在抗疫一線。大家普遍反映,來了我們的工作坊之后感覺很輕松,把心里淤積的東西說出來,真的好多了。這也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所在。”
提出建議,如何化解心理壓力?
對于醫護人員,首先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可以通過適當方式,如感動時痛快地哭一場,或者和信任的家人、朋友、同事互相傾訴,彼此支持;結合自己平時、以往常用的放松方式,如整理內務、運動、聽歌、寫作讓自己放松一下;學習漸進式放松訓練,正念、冥想等方法,幫助緩解焦慮、釋放壓力。
對于病情相對較輕的患者,治療期間要作息有規律,適當給自己訂個生活計劃,按時與家人溝通聯系,與病友互幫互助,相互傾訴,學習呼吸操等幫助病情恢復。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多給予陪伴、鼓勵,如果情緒異常影響新冠肺炎的治療,則及時請心理方面的專家聯絡會診。
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有節制地瀏覽新聞,減少過度的、負面的、虛假的信息的接收,學會甄別真偽,通過權威途徑了解疫情相關信息。對于已經復工復產的人,認真做好防護,積極投入工作,其余的時間多陪伴家人。對于仍然居家的人,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可以安排有趣的家庭活動、親子活動,如果獨自居家也要盡量使自己的生活豐富、規律,多與自己的親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