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2月24日電 題:江蘇援黃石醫療隊:穿上隔離服也要“一針見血”
作者 孫蔚佳 徐珊珊
抗“疫”一線,護目鏡糊了怎么辦?危急時刻,護士長選擇“盲”打靜脈輸液,打通前進“道路”。
“在兒科護理崗位,我見過太多的難穿刺的血管,再困難都要想辦法解決。”江蘇對口支援黃石醫療隊成員、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兒科護士長李敏在日記里寫下這段話。
22日,李敏值“感控”2班,負責整層樓的消毒殺菌工作。經過近5個小時,“消殺”工作才快完成,護目鏡已經幾乎全被汗水和蒸汽遮住。
正當李敏想停下來休息的時候,發現護士們圍在17床旁邊,忙著為患者建立新的靜脈輸液“通路”。
這是一位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上著呼吸機,呼吸急促,四肢硬腫,靜脈非常難找。值班的三名護士靜脈穿刺均未成功,患者不斷發出痛苦的呻吟。
“想著病人急需輸入重要的藥物,心里真的很著急。”看到這一幕,作為一名工作11年的兒科護士,李敏主動上前幫忙。
對李敏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護目鏡布滿了霧氣還滴水,視線非常不好。
“我拼命睜大眼睛,希望自己能看見操作視野,可于事無補。這時候,我跟自己說冷靜,千萬不要慌。在兒科護理崗位,見過太多的兒童及新生兒難穿刺的血管,再困難我都要想辦法解決。”李敏在日記中寫道。
李敏調整好心態,因為視線不好,重新給患者扎止血帶后,李敏只能反復靠手摸索,尋找能夠建立液路的血管。
雖然戴著三層手套,增加了感觸血管的難度,李敏一番尋找后,最終在已被穿刺過的血管前端,摸到還有一小段靜脈可被利用。
憑借平時積累的靜脈穿刺經驗,李敏仔細地用手去比劃測量留置針的長度、血管大概位置、可觸及的長度、評估深淺度等,兩次消毒后從穿刺點后方進針。
平常再難的穿刺,最多需要三五分鐘,可是這次用了十來分鐘,“對我來說是如此的漫長!平時很少出汗的我明顯感覺到衣服都濕透了。”李敏說。
在日記的結尾,李敏總結說:“用平時工作中練就的靜脈穿刺‘看家本領’,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是我的職責,更是本能。最長的路也有盡頭,最黑暗的夜晚也會迎接清晨,一切都會好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