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再融資新規官宣十日,百家公司競速參與,年內定增規模沖刺萬億!
來源:證事聽
沉寂了2年之后,再融資市場徹底被引爆了。
自2月14日再融資新規落地以來,截至2月24日,僅僅10天之內,已有94家上市公司發布或修訂再融資預案,上市公司需求井噴。與此同時,證監會也特別給力,僅上周一周內,就核發了18家公司再融資的批文。
創業板最“積極”
此次再融資規則修訂后,創業板公司受益最直接。新規精簡了發行條件,拓寬了創業板再融資覆蓋面。上述94家發布或修訂再融資預案的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公司數量最多,有41家,占比為43.62%。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證事聽君表示,新規降低融資和發行的難度,增加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吸引力,尤其是對于新規實施前定增受限的上市公司。另外,新規實施后再融資批文有效期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除了方便上市公司在有效期內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發行窗口,短期內也有助于上市公司靈活應對資本市場可能的沖擊,減少市場風險。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李湛認為,再融資新規降低了減持難度,釋放了股權的流動性;可以鎖價發行,且發行底價由不低于基準價的9折改為8折;非公開發行對象數量增至不超過35名,攤薄了單家份額。如此,也可以吸引更多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進而降低融資方的募集難度。
此外,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為幫助實體企業復工復產,監管層對疫情較為嚴重地區也做出特殊安排。
“開通融資審批、報備等‘綠色通道’,對注冊地及主要生產經營地在湖北的企業,對防疫抗疫保供的重點企業,以及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的首發、再融資、債券發行和并購重組,優先安排審核和注冊報備。”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證事聽君表示,面對疫情的短期沖擊,再融資優化有利于增強定增的投資吸引力,改善上市公司的流動性,幫助企業順利復產,渡過難關。
“明股實債”被明令禁止
新規有松也有緊。
證監會放寬再融資規則部分條件的同時,遏制了另外一種曾長期存在于再融資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
證事聽君注意到,再融資新規強化了對“明股實債”行為的監管。新規規定,“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主要股東不得向發行對象作出保底保收益或變相保底保收益承諾,且不得直接或通過利益相關方向發行對象提供財務資助或者補償。”
再融資原本是上市公司進行股權融資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若給發行對象承諾保底保收益,就變相成為了類債務融資。投資者評估項目不再看其優劣,而是看大股東給的承諾。
李湛表示,“明股實債”的保底定增投資,在流動性緊張時,容易影響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穩定,且會擾亂資本市場再融資功能和市場定價功能,長期以往將導致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錯配,甚至是失效。“再融資新規落地,將避免這種名為股權投資實為債權投資的方式,給市場秩序帶來沖擊,能有效減小市場風險,正確引導資本市場的再融資功能,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劉哲表示,“明股實債”主要是一些資本密集型行業繞開監管的變相融資行為,其存在收益和風險不匹配的情況,容易引發金融風險,故早預防早治理有利于從源頭上規范融資行為,建設良好的、法治化的融資環境。
再融資市場有望迎萬億增量資金
此次再融資規則的修訂,是對2017年發布的“再融資新政”和“減持新規”的再次修訂。
自2017年以來,定增市場急劇萎縮,2019年定增規模較2016年高峰時下降約60%,導致再融資(包括增發、可轉債、配股和優先股)市場規模也大幅下降。
單位:億元
圖為2016年-2019年再融資和定增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此次再融資新規,對定增進行了優化,激發了上市公司定增激情。
李湛表示,自2019年11月份,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征求意見稿后,預示著再融資寬松周期將至,A股定增方案明顯增多。2019年11月8日征求意見稿出臺,至2020年2月14日新規發布之前,超百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定增預案,預計募集資金1667億元。新規正式發布之前,定增市場已有顯著回暖。
“2月14日新規正式發布后,修訂內容較征求意見稿更為寬松,相關業務迎來全面的優化,尤其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放松程度超市場預期。”李湛認為,市場已開始用行動積極響應本次新規的實施。預計今年再融資市場有望吸引超萬億元增量資金,2020年定增規模將大幅增長,有望重回萬億元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