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實說,《決勝法庭》和《精英律師》沒什么不同
文/李澤西
相似的題材、相同的行業,《決勝法庭》一登場,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熱播的《精英律師》。
不過,《決勝法庭》顯得低調不少。不光是聲勢和宣傳不可同日而語,演員陣容似乎也更“接地氣”一些。于和偉、王耀慶、連奕名[微博]、王慶祥、杜源[微博]、胡靜[微博],不說全員“戲骨”,至少也都算得上實力派。看上去,本劇可以讓我們見識一群不一樣的法律工作者?
事情并不是這樣。于和偉扮演的高劍不像靳東[微博]扮演的羅檳那樣張揚,但本質上,兩人都屬于“精英”那一掛。更巧合的是,兩人身邊都配備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助手。組合的模式也差不多,都是資深+小白、高冷+活潑。我只能認為,國產編劇的編劇思路可能有點狹窄。
于是,我們不難發現,《決勝法庭》的外表可能更樸實無華一些,但內核,和《精英律師》真沒什么大區別。
一開場,于和偉和胡靜在法庭上自帶BGM,就讓人產生了一絲不祥的預感。果不其然,于和偉在劇里被稱作“鬼見愁”,胡靜的名言是“勝利即是正義”,一股子中二之魂,在本劇里熊熊燃燒。如果說《精英律師》的缺點是太過裝腔作勢,那么本劇的問題就是“漫畫感”十足。導演恨不得給每一位人物的腦門上都貼上人設,讓觀眾立馬了解這個人是什么性格,將會做什么事或者犯什么錯誤。但是,生活不該是這樣的。
這,大概也是國產職場劇屢屢遭遇滑鐵盧的原因之一。相比一般的“霸道總裁甜寵劇”,職場題材必須更專業、更細致,這就要求主創用更多心思、時間去打磨。想一想最近的話題作《想見你》吧,最容易出bug的時空穿越題材照樣能拍得令人信服,不難想見,這其中包含了多少汗水和努力。
而《決勝法庭》,卻走到了另一面。本劇中的部分細節,簡直到了不忍直視的地步。比如,為了突出鐵榮光和鐵力一家屬于“上流社會”,父子倆吃飯的時候,還有兩位保姆像侍女一樣作陪。又比如,鐵力在外遇到碰瓷,立馬就甩出一沓人民幣,讓對方閉嘴。看來,主創不僅對“有錢人”的誤解很深,而且也缺乏基本的生活經驗。
這種懸浮感,正是最要命的地方。既不能突出檢察官、律師的專業,也不能下沉到日常生活,讓觀眾實在很難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
正因為如此,本劇的走向也逐漸“狗血”化。從第一集開始,主線就是通過馬悅悅一案牽扯出幾位主要角色之間的矛盾,進而挖出案件背后的“黑手”,也就是妨礙司法公正的那個大boss。
但不知道是主創太不用心,還是觀眾的整體智商在提高,所謂的神秘人物,早早就暴露了。無論是其說話方式,還是行為舉止,真是讓人一目了然。而過于集中的人物關系,更是讓保持懸念成為不可能。這樣一來,嚴重影響到了觀劇的樂趣。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一個城市里的政商圈子,轉來轉去就那么幾個人。檢察官和律師也就那么幾位。大家不是同學、朋友,就是師生,不能不讓人感嘆,這個世界實在小得有點過分。不出意外的,男性和男性碰到一起就是嫉妒,女性和女性碰到一起就是較勁,男性和女性碰到一起就是三角戀。本劇的想象力確實有點匱乏。
但是細究起來,這又不奇怪。自從美劇、英劇包括韓劇在職場題材方面大獲成功后,國內編劇顯然很有借鑒的意向。可是,照搬某種戲劇結構、人物關系,并不會讓劇集的質量得到提升。撇開法律行業的專業程度不談(其實一般觀眾不會太計較),不符合國情,不符合現實,才是致命傷。
說到底,這一切還是和國產劇的制作流程有著不小的關系。動輒七八十集的巨大篇幅,拍攝周期的有限,都使好好“磨”劇本成了奢侈品。而流水線式的操作,讓本劇中的幾位實力派演員同樣湮沒其中。于和偉用劉皇叔的臉演檢察官,胡靜用高小琴的表情演律師,王耀慶終于不是電視劇里最有錢的人,這些沒有絲毫突破性的表演,分分鐘都會讓觀眾出戲。
檢察官也好,律師也罷,都應該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當貼近的存在。生活在一個法治社會里,誰還沒有碰到過一點法律上的問題和困擾呢?難道表現法律的尊嚴,就只有豪門恩怨和政治陰謀這條道路可走?真心希望,國產劇的主創們能靜下心來,沉下心來,到現實生活當中來找一點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