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型金融機構形成關系平等的聯盟鏈,區塊鏈才能發揮更多信用創造的價值。
文|呂笑顏 石丹
當前,金融企業正積極利用區塊鏈提升服務效率,目前,金融行業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中占有半壁江山,金融行業的應用包括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資產證券化、票據交易、積分兌換、審計等。
作為國內較早開始區塊鏈技術研究與實施落地的銀行之一,江蘇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研發了“蘇銀鏈”平臺,并依托此平臺創新打造各種區塊鏈應用場景,發展數字金融。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簡稱“網信辦”)發布了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其中,江蘇銀行備案了“蘇銀鏈”區塊鏈平臺。
事實上,近年來,江蘇銀行一直致力于打造“最具互聯網大數據基因的銀行”,建設區塊鏈項目“蘇銀鏈”并在跨行票據貼現、供應鏈金融、物聯網金融等領域應用落地。
作為根植于江蘇本地的城商行,其業務主要比較集中在江蘇省內,因而也帶來了良好的資產質量,但區域風險集中。不過,據2019年三季報顯示,三季度新生不良率有所抬頭。
那么,江蘇銀行區塊鏈技術到底解決了什么?目前應用落地近況如何?落地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未來又有怎樣的規劃?對此,《商學院》記者向江蘇銀行方面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蘇銀鏈”可否助力轉型?
資料顯示,江蘇銀行由江蘇省內無錫、蘇州、南通(包括無錫商行、蘇州商行、南通商行、常州商行、淮安商行、徐州商行、鎮江商行、揚州商行、鹽城商行和連云港商行)等10家城市商業銀行合并重組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掛牌開業。
自2016年8月在A股上市以來,江蘇銀行一直在轉型之路上持續深耕。其中,在外部去杠桿、監管環境趨嚴的大環境下,近年來,該行貸款業務占比持續上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貸款資產占比已經提升至47%。
但2017年該行大幅擴張了非標投資業務和存款業務,江蘇銀行的非標投資和存款分別增加了1145.67億元和1004.21億元,這種現象在銀行業中是不多見的,也與當時的監管環境相悖。
在宏觀大背景下,多數銀行為應對傳統對公業務的盈利萎縮以及“非標轉標”的外部監管要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零售業務,以求獲得新的增長點。
早在2016年,江蘇銀行就開展“區塊鏈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課題研究,打造“蘇銀鏈”自主平臺,并選取數字積分場景作為主要研究方向。當前,該行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在多領域落地開花,比如,成功落地票據區塊鏈跨行貼現平臺,實現行內無紙化流程信息上鏈,與南鋼集團、潤辰科技、江蘇結算公司合作開展“鋼盈鏈”項目,依托南鋼的應付賬款數據,為南鋼上游供應商提供便捷的融資服務。
發展至今,江蘇銀行依托“蘇銀鏈”平臺,相繼在“供應鏈金融”“票據貼現”“移動化辦公”等領域發力,推出了“物聯網+區塊鏈”“票據區塊鏈跨行貼現平臺”“OA審批+區塊鏈”等一系列區塊鏈應用產品,與外部單位合作推出了“鋼銀鏈”“我的南京app普惠金融”等服務。
目前,“蘇銀鏈”平臺成效到底怎么樣呢?
何為“物聯網+區塊鏈”?
資料顯示,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可信機制,江蘇銀行將區塊鏈與物聯網倉庫監管技術結合起來,存儲質押物狀態信息并整合了行內信貸管理系統、供應鏈系統等多個系統業務數據,通過對押品狀態信息的比對分析確定質押物出入庫活動是否正常。比如質押物出庫時,江蘇銀行節點會監控到質押物出庫信息,并將信息發送給供應鏈系統,供應鏈系統立即對質押物狀態進行校驗,當此質押物仍然處于質押狀態時,則會發生警報通知客戶經理,從而實現遠程監控質押物狀態,降低融資業務風險,開創了貸后管理的新思路。截至2019年10月末,針對無錫物聯網動產客戶,累計投放貸款突破60億元,目前未發生一筆不良。
那么,該行目前的資產質量到底怎么樣呢?
事實上,由于該行業務主要集中在江蘇,受益于區域經濟較好,資產質量相對較好。不過,區域風險卻較為集中。據中報顯示,該行在江蘇地區的貸款占總占款已超80%,較上年末78.98%進一步上升。
據2019年三季報顯示,該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39%,與前四個季度繼續保持持平。不過,中金公司、中泰證券、國泰君安的研報均顯示,該行的三季度新生不良率有所抬頭。而國泰君安的研報更是顯示,該行已經連續兩個季度新生不良率有所上升。
在銀行業風控人士看來:“在動產質押、庫存融資等涉及貨物監管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風險管控的重心在于抵質押物品的監管。傳統模式下,通常由倉儲監管企業接受金融機構的委托對抵質押物品進行監管,所以金融機構所掌握抵質押物品信息的準確真實程度高度依賴于倉儲監管企業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存在庫管人員操作層面的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存在融資方主觀欺詐等風險?!?/p>
利用區塊鏈安全、認證、授權、不可抵賴的技術特點,則可以解決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缺乏權威第三方的問題,無需第三方機構即可實現資金提供方、倉儲、貨主之間的可信數據交換,同時通過物聯網技術確保質物在質押期間得到有效的監控保障。將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的融資開放平臺可容納多家倉儲監管機構、資金方進行公平競爭。”
中航證券金融研究所首席分析師張超認為,將區塊鏈與物聯網這兩種技術的有機結合,一是可以將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架構、共識以及區塊鏈記錄的準確性和不可篡改性賦能物聯網設備,進一步減輕了物聯網原有的中心計算壓力,并為物聯網行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物聯網產業內含著龐大的數據與信息,也是區塊鏈技術發展與應用的最佳平臺。
區塊鏈在物聯網金融上的如此,那么,江蘇銀行在銀行同業之間又借助區塊鏈實現了哪些目標呢?
聯盟鏈困局如何破?
資料顯示,2017年11月1日,江蘇銀行與無錫農商行合作完成首單票據“區塊鏈”跨行貼現業務交易,該業務由無錫農商行的企業客戶發起,江蘇銀行簽收票據。這單業務的成功落地標志著江蘇銀行“區塊鏈”技術由實驗階段轉向商業應用。
以往,由于銀行間跨行貼現業務的客戶信息及業務資料無法快速、高效、安全傳輸,使得跨行貼現業務很難推廣。為了解決該痛點,江蘇銀行“蘇銀鏈”平臺以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支撐,進行票據和貼現信息的傳遞,破解了傳統業務模式中持票客戶的身份認證問題、客戶信息健全問題以及企業與銀行間、銀行與銀行間的信息信任等問題,在方便客戶的同時也豐富了票據承兌模式。
例如,江蘇銀行與國家大型電網企業合作,結合用電場景創新推出“電e寶”產品。用電企業所登記的信息被記錄在“蘇銀鏈”的分布式賬本中并發送給貼現銀行,從技術上排除了數據被篡改、被偽造的可能性;另外貼現辦理銀行通過將票據實物信息與區塊鏈上的信息進行對比,提高了票據業務的真實性與合規性。這樣一來,用電企業只需通過線上操作,即可利用手上持有的票據來沖抵繳納電費。截至2019年10月末,總計貼現超5000筆,累計發生額超30億元。
據2019年半年報顯示,該行上半年實現票據貼現收入4.08億元,占利息收入的3.58%,較2018年末占比4.50%有所下滑。
而從資產角度,據2019年半年報顯示,該行票據貼現總額為715.24億元,占總貸款的占比7.4%,較2018年末占比9.81%大幅下滑。
在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峰看來,大型金融機構之間難以形成聯盟鏈。他認為,只有大型金融機構形成關系平等的聯盟鏈,區塊鏈才能發揮更多信用創造的價值。R3作為由40多家國際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的聯盟鏈項目,推進速度遠低于預期,早期成員陸續退出,融資金額也不達預期。其原因在于:作為大型金融機構對于話語權的要求高,各家銀行本身的系統和業務存在差別,在技術標準的制定上很難以平等的方式達成協議,預計金融機構間大規模區塊鏈平臺的推進速度較慢。
對于銀行的票據,中信建設證券楊榮認為,基于區塊鏈的銀行票據業務主要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實現銀行的數字化票據業務,同時實現數字票據流轉過程的優化管理?;趨^塊鏈的數字票據能夠實現非中心化的信息傳遞,通過底層智能合約框架實現自動化流程降低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區塊鏈的合約的全網廣播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證的交易的可靠性,同時為票據交易業務提供了可追溯的交易途徑,為持票方增加了商業信用。銀行實現數字票據的優化管理具有去中介化/便利性、安全性、可追溯性等特點。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強化防偽和杜絕欺詐,支持多種票據創新業務模式,為金融系統健康穩定提供根本保障。
在銀行業風控人士看來,票據可以被整合進區塊鏈中,成為鏈上數字資產,使得資產所有者無需通過各種中介機構就能直接發起交易。票據上鏈主要是利用其難篡改的特質,“造不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