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馳援武漢的救護車司機:第一次接觸防護服,比消防服復雜
在武漢待了兩周,他“啥也沒見著,這幾個院區的路走了上百遍。”他說等有機會,去黃鶴樓看看,再去武漢大學轉轉。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在醫院待了十幾年,38歲的司機李云鵬第一次穿上了防護服。2月12日到達武漢后,他開著救護車輾轉于武漢市協和醫院四個院區和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之間。在武漢待了兩周,他“啥也沒見著,這幾個院區的路走了上百遍。”他說等有機會,去黃鶴樓看看,再去武漢大學轉轉。
李云鵬說,穿著防護服猶如套了“盔甲”。 受訪者供圖報名想給兒子做個榜樣
“武漢需要救護車駕駛員,明天出發,誰愿意報名?”2月8日中午,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救護車隊的微信群里,隊長發出這樣一條消息。
李云鵬剛開始以為是“開玩笑”,“都是要醫生、要護士,要司機做什么呢?”但轉念一想,不可能拿這種事開玩笑,“我心里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打算”。第二天,他去報了名。
李云鵬曾擔任過消防兵,他說自己身體素質也可以,“在單位我是一名黨員,有事應該先站出來。在家里我是一個父親,有個六歲的兒子,我經常和他說要做個男子漢,要勇敢,但這不能光憑嘴說,這也是給他做個榜樣。”李云鵬說。
2月9日上午,李云鵬在醫院已經工作了十幾年,但是第一次接觸了防護服。在接受了單位3個小時的防護培訓后,當晚,他和其他9名護士、司機組成的救援組在內蒙古紅十字會集合,坐高鐵到了武漢。
防護服比消防服還復雜
抵達武漢后,救援組被分到了武漢協和醫院。10個人,負責3輛救護車,24小時不間斷,在協和醫院本部、西院區、腫瘤中心、金銀湖院區及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之間,來回轉運病患。
李云鵬接觸的都是確診患者,有輕癥患者轉到方艙醫院,也有重癥患者轉運到有ICU病房的醫院,每個班工作八小時,他需要奔走在幾個院區之間十余趟。救護車就是一個小型的污染艙。
開救護車對李云鵬在行,但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口罩后,李云鵬感覺就像被套了盔甲。也穿過“盔甲”,“做消防員時,穿脫作戰服就是幾秒鐘的事情,這防護服要復雜得多 ,尤其工作完,脫衣服的每一個細節都要留意。”
之前在電視上看到的有關疫情的場景,如今近在咫尺。平時愛和人聊天的他,為了避免降低感染風險,大多數時候緊閉著嘴,握好方向盤盡可能縮短他們在路上的時間。
他會幫患者提拿行李,或幫著護士抬重癥患者的擔架,雖然全程無交流,但他還是向新京報記者感慨“醫護人員真是太不容易了” 。
“能幫還不幫一把?”
別人也覺得李云鵬們“不容易”。
剛到武漢頭兩天,武漢下著小雨,知道李云鵬和同事們習慣干燥、受不了陰冷潮濕,醫院派人送來了電熱毯。
?“有愛心人士送來面包、牛奶、水果,護士長都是讓我們先挑,才拿走。”這位護士長和李云鵬說,武漢的醫護人員已持續工作太久了,他們來,實在是幫忙解決了大問題。
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感謝。因為都戴著口罩,聽起來沒那么清晰,“但他們一個勁兒在說‘謝謝你們’,‘辛苦你們了’。”李云鵬說,和醫護人員們相比,他自己做的不足掛齒。
這是他第一次到武漢,還會待多久仍是未知數。李云鵬說,等有機會,他想去黃鶴樓看看,去武漢大學轉轉。
但眼下最擔心的是家里。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當護士的妻子馬上要到發熱門診值班,家中孩子照料成了問題,“臨走前她就擔心, 這會兒免不了再說我幾句。”李云鵬聽著妻子嘀咕,邊笑笑邊哄妻子:“咱小家的事兒怎么著也好解決,那國家有困難了,能幫還不幫一把?”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 康佳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