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前,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葡萄井村八社的70歲殘疾老人秦正濤告別了帳篷,搬進了重建完畢的新家——一座在原址重建的全木結構平房。
“終于不用擔心挨凍受冷過年了。”老人對記者說,回想起半年多前地震時老房子幾乎每一面墻都被拉裂了,他仍然心有余悸。好在新家很暖和,也比之前的老房子住著更安心。
在秦正濤家外不遠處的路邊上,掛著一幅標語:“抓緊時間早建房,騰出手來好掙錢。”這正是當前四川“6·17”長寧地震災區干部群眾“時不我待忙重建”的真實寫照。
自2019年9月災后重建全面推開,宜賓市162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已開工115個、完工36個;災區已成立357個自建委員會,需維修或重建的3.89萬戶居民住房已開工3.39萬戶、完工2.76萬戶,不少原址重建戶有望在春季前入住新家;因災受損的117所學校、14所醫院已全面完成維修加固,涉及重建的部分正有序推進。
雙河鎮合龍村二社村民尹紹兵的新家9月動工,11月完工,又花了一個多月裝修,很快就能喬遷入住了。不過,尹紹兵不打算大擺筵席,只放鞭炮慶祝。他告訴記者,這是村里和自建委倡導的新風氣,他覺得挺好,替大伙兒省錢、省事、省時。
相比之下,作為長寧縣十里桃花觀光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尹紹兵更操心產業的發展。站在新家二樓的大窗戶前,尹紹兵指著不遠處約500畝的連片土地,說起來年的規劃就滔滔不絕:“春節前先把魚塘里的魚打來賣了,差不多能有3萬多元收入;春節后,正月里就開始補種蔬菜,賣菜‘短平快’,效益還不錯;桃樹春天開花,夏天結果;到了10月份,又能收瓜蔞了……”
從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這家專業合作社是2017年尹紹兵從廣東返鄉后創辦的,第一年主要在投入,第二年靠賣蔬菜就已實現了盈利,本來2019年有望大發展,卻遇上地震反而損失了不少。現在,隨著社員們的住房陸續完成重建,尹紹兵又準備“大展拳腳”了。
記者從四川省宜賓市重建辦了解到,長寧地震災后重建充分借鑒了“4·20”蘆山地震、“8·8”九寨溝地震重建的政策和做法,制定出臺了“1+5”核心保障政策,發布了資金管理、物資保障、質量安全、作風紀律要求等30個配套執行文件,明確了“一年基本完成、兩年全面完成”的災后重建總體目標,讓災區人民早日住進安全舒適的新房、早日恢復發展好致富產業、早日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在雙河鎮有名的“涼糕一條街”上,56歲的村民劉昌金望著對面的樓房維修改造,內心盤算著自家小店未來的發展。作為地震中首個通過航空轉運治療的重傷員,劉昌金在成都接受了70天治療,于8月底回到了雙河鎮葡萄井村,繼續賣起涼糕。
目前,劉昌金恢復得不錯,已能正常行走。這場劫后余生,和他家門前始建于宋代的葡萄井井水失而復得如出一轍,也讓劉昌金對未來心生期許。
“店鋪要改造升級,傳統技藝還要繼續傳承,我還準備嘗試引入現代化設備來生產涼糕。”劉昌金告訴記者,在災后重建規劃中雙河鎮已被確定為“涼糕小鎮”,目前葡萄井已完成文物修繕,“涼糕一條街”正開展統一打造,流傳了千年的葡萄井涼糕今后或許會有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