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我們為梅西和C羅爭吵時,都在吵些什么?
圍繞梅西和C羅,人們已經形成了堅固的群體認同。
這是非梅即羅的時代,這也是非羅即梅的時代。圖/Osports
昨晚是奇妙的一夜。臨睡前,我照例打開巴塞羅那比賽直播,準備蜻蜓點水掃兩眼,結果被劇情吸了進去,毫無防備下見證梅西半場帽子戲法。看完后通體舒暢甚是滿足,面帶微笑準備睡去,但一直輾轉反側不能成眠,可能因為睡前喝了點酒。另外梅西的表演也算酒精的一種,還是烈酒。
凌晨1點多,終于承認失眠的事實。遂又打開手機,發現梅西下半場再進一球,完成大四喜,個人進球和助攻總數突破一千,總之又拉高各項紀錄云云。當時那邊廂尤文圖斯家的比賽也剛開始不久,不看白不看,然后就又見證了開著頭文字C的羅老漢連續11場破門,追平巴蒂和夸利亞雷拉的意甲連場破門紀錄。
深夜里,被兩個中年男人搞得有點清醒,到后來竟不自覺想起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最后失眠這件事也就變得很失色了。
以上皆是我個人的一些漁樵閑話。借著昨晚,我真正想談的其實是梅西和C羅在世界足壇以至于全球所引發的經典二元對立:非梅即羅。這一對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足球人口中的一大定律,不是支持梅西,便是支持C羅,兩者針鋒相對,涇渭分明。
漫漫足球史上還從未有過這樣一個時期,因兩人而形成兩大對立陣營,甚至可以說開啟了足球的冷戰思維,其各自麾下擁躉要遠超俱樂部、國家隊和其他球星的球迷數量。很多人會說那貝利和馬拉多納之爭呢?可他倆并不曾處于同一時空,而且當時媒介也不發達,貝馬之爭的體量遠不能和梅羅之爭相提并論。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怎么說來著:這是非梅即羅的時代,這也是非羅即梅的時代。
圍繞梅西和C羅,人們已經形成了堅固的群體認同。什么是社會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認同?這是指個體認可自己某一群體成員的身份, 感覺自己與該群體緊密聯結,并將該群體的價值觀作為自我知覺的重要維度。這種價值觀還會內化并賦予個體生活以意義,為個體提供了動機與動力, 鼓勵個體與其他群體成員一起努力實現個體所無法完成的目標。這個概念中的關鍵詞是價值觀。
梅西群體的價值觀顯然是天賦、靈性、純粹、美麗、甚至奢華,精神氣質類似于道家的逍遙游,“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而C羅群體的價值觀則是自律自強、昂揚不羈、霸氣張揚,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精神屬性”,類似于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都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投射和偏好。爭吵勝負和貶低對方都沒有意義,關鍵是要去包容另一邊的兄弟,還有就是多向自己的群主學習。
□牛東平(媒體人)
編輯 王希翀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