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9中國經濟:增速穩韌性強,區域發展戰略齊頭并進
歲末收官,中國經濟呈上了一份高質量的成績單:主要宏觀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厚重底色。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不停歇,經濟結構優化顯亮色,創業創新為經濟發展賦予了全新動能,匯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與此同時,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也在2019年有了深入推進。在經濟發展由高速向高質量轉變的過程中,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優勢區域的承載能力,成為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經濟增速穩、韌性強
“穩”是2019年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從經濟總量上來看,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從增速本身來看,盡管有所放緩,但這個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里仍名列前茅,實際上仍是高增長。
其中,創新為經濟發展賦予了全新動能。世界最薄柔性觸控玻璃、世界最大船用曲軸、生物3D打印技術、工業互聯網……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從產業結構來看,服務業“穩定器”作用不斷顯現。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6%,高于第二產業24.3個百分點。
經濟穩的另一個重要支撐是就業。就業既是經濟的“晴雨表”,又是民生的“溫度計”。前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提前實現全年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充滿活力,擁有巨大潛力,是我國解決就業的根本路徑和信心底氣所在。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歷史上每一輪看似經濟最困難、最低迷的時候,往往也是新產業、新經濟的起點。5G、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新產業的爆發,都孕育著巨大的增長前景。龐大的消費市場、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空間等都是中國經濟的韌性所在。
內需潛力不斷釋放
回首2019年,強大國內市場成為中國經濟應對風雨挑戰、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消費穩投資,內需潛力不斷釋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2872億元,同比增長8%。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5%。中國消費正在高基數的基礎上加快增長,將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消費升級的態勢也日趨明顯。比如,教育文化娛樂在居民消費占比中出現了較大回升,三季度較一季度提升了1.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個百分點,表明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我國居民對于精神層面的消費日漸增長;三季度,醫療保健消費較一季度提升了0.7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上漲了0.2個百分點,居民對醫療支出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居民對服務型消費支出的重視。
投資方面,隨著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措施的開展、準入門檻的降低以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發布等多項政策的配合出臺,有效起到穩定企業投資信心、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
從增速上看,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0.42%,1~11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為533718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與1~10月持平,止住了增速連續放緩的趨勢。
從結構上看,1~11月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累積為12164億元,同比下降0.1%;第二產業為158451億元,同比增長2.4%;第三產業為363103億元,同比增長6.7%。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投向是第三產業,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長率,第三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都顯著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同時,1~11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4.8%和13.1%。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穩投資作為“六穩”的核心部分,是實現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手段。要以基建投資托底穩增長, 在保持地產投資韌性的同時,提振高新制造業投資新動能。
多個國家戰略齊頭并進
主要宏觀指標穩中有進的同時,區域經濟正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2019年,我國多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齊頭并進。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12月1日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要扎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時,會議還強調,要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推動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目前,我國在區域發展方面更加注重跨行政區域的協調發展,可以進一步促進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降低區域之間要素流動的制度性成本,推動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除了這些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外,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尤其是提高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帶動引領作用,是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今年8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11月5日,《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布,提出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實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組織體系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中心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醫療、交通等各個領域的中心,各種高端要素都集中在中心城市。當前,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出。高端制造業、重大新興產業、大企業一般都出現在中心大城市,這些大企業對上下游產業鏈、就業、人口集聚的帶動作用是很強的,這是中小城市不可能做到的。
而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載能力,需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集聚要素資源的能力。除了行政區劃調整外,中心城市的落戶政策不斷放寬,土地指標等要素也在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傾斜。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