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過去了,從當年的果子貍、蝙蝠到如今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里的野味販賣,全民對食用野味的危險,認識上似乎一點都沒有提高!”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食品安全專家厲曙光眼下每天除了自覺“宅”在家、通過視頻遠程指導學生的博士畢業(yè)論文、研究課題外,還始終密切關(guān)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進展。
針對疫情形勢,這名食品安全專家與記者談起食品安全防控要點,其間他反復強調(diào):食用野味,真的危險——害己、害人、害社會!
對野生動物,要做到“不碰、不買、不吃”
蝙蝠、穿山甲、果子貍……你不吃,所以認為自己距離野味很遙遠?那么,試想一下,家鄉(xiāng)來人了,給你捎來一只野鴨,你會不會很開心?或許,大多數(shù)人絲毫不認為這是野味。
“別認為我們都已進入高度文明的社會了,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有些認識可能還很原始。”厲曙光言簡意賅:食用野生動物有高度風險,是會傳播傳染病的!
據(jù)報道,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人群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關(guān)系密切,如竹鼠、果子貍、蝙蝠、旱獺、貉、獾、活蝎子、狐貍?cè)狻⒒罾轻獭⒋题啉F、野兔、野鴨等。
厲曙光解釋說,野生動物在被捕殺、運輸、銷售、屠宰和加工等過程中,所有與野生動物接觸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其攜帶的病毒,然后將這種病毒傳給他人。
此前,研究人員已在果子貍和蝙蝠等的體內(nèi)發(fā)現(xiàn)2003年SARS疫情的元兇——SARS冠狀病毒。
再以旱獺為例。旱獺的俗名就叫土撥鼠。很多人都覺得土撥鼠“萌萌噠”,誠然土撥鼠膽子很小,遠離人類,“但就是有人好這口。有人出高價想吃,就有人會去捕殺。殊不知,土撥鼠身上攜帶鼠疫桿菌,會通過跳蚤叮咬感染人類,或在捕獵、剝食旱獺的過程中,被感染,引起肺鼠疫在人群中的爆發(fā)”。厲曙光稱,我國研究人員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采集的585份環(huán)境樣本中,其中33份樣品檢測到了新型冠狀病毒——這一事件再次為大眾敲響警鐘:對野生動物,要做到“不碰、不買、不吃”,更不要去有野生動物的集貿(mào)市場等有風險的場所,大家要做到自我保護、遠離危害。
厲曙光建議,有關(guān)職能部門要嚴格監(jiān)管有野生動物銷售的集貿(mào)市場,嚴禁任何野生動物的買賣,嚴防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流入餐桌。
野味根本不滋補,高溫未必能徹底殺菌
不少人之所以吃野生動物,是相信野味“非常滋補”,這是真的嗎?
“真是非常荒謬!”厲曙光說,與現(xiàn)代養(yǎng)殖的畜禽類動物完全不同,野生動物是在抵抗外敵、預防疾病和生存繁衍中進化發(fā)展的,不僅皮厚肉糙,還很容易成為各種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寄生的宿主。人類歷經(jīng)千百年的進化,消化道和免疫系統(tǒng)早已不能適應或抵御野味里蘊藏的致命健康風險。
厲曙光也注意到,不少人吃野生動物,并非沖著口感或營養(yǎng),而純粹是為了炫耀、嘗鮮、擺闊、從眾。“我只能說,無知無畏。那些給食用野味貼上所謂‘營養(yǎng)滋補、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標簽的人更是無良!”
還有一些人認為,野味只要避免生食,完全煮熟即可食用。對此,厲曙光也予以否認。他表示,雖然根據(jù)現(xiàn)在的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不耐高溫,它在56℃加熱30分鐘,即會被滅活,但這不代表野味身上就只有新型冠狀病毒這一種病毒。
“要知道,有一些病毒細菌真的是‘殺不死的小強’,100℃都殺不死它,還有一些嗜熱菌,天生就喜歡熱,300℃、500℃都殺不死它們。”厲曙光分析,如今抗生素濫用問題依舊嚴峻,遇到人體感染超級細菌,再好的抗生素也難以“壓制”它們在人體內(nèi)的肆虐,最終將奪人性命。
“非典”的教訓,不應被忘記
在不吃野生動物的前提下,厲曙光提醒,眼下是“非常時期”,一定要將各類食物充分加熱,煮熟、煮透,這樣可以確保食物安全。
他尤其提醒,如今大部分人都“家里蹲”,千萬不要閑來無事在家自己宰殺雞鴨等活的動物。“且不說這次疫情,上海當年之所以季節(jié)性關(guān)閉活禽市場,就是為了應對禽流感。”厲曙光反復強調(diào),一定要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禽畜肉,不要認為自己距離野生動物好像很遙遠。因為人們思想上的麻痹、不重視,可能招致慘痛后果。
“這次疫情是壞事,但如果通過這次事件讓大眾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的風險,讓全民食品安全意識上一個臺階,也算是我們從中獲取的一個教訓。”厲曙光感慨道,2003年的“非典”已過去17年了,相關(guān)教訓不應被忘記!
在被捕殺、運輸、銷售、屠宰和加工等過程中,所有與野生動物接觸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其攜帶的病毒,然后將之傳給他人
對野生動物,要做到“不碰、不買、不吃”,更不要去有野生動物的集貿(mào)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