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談區塊鏈:不能搞形象工程,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
新京報訊(記者 程維妙)2月21日,《中國金融》發布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題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的文章。文章指出,不是所有項目都需要區塊鏈,不能為了區塊鏈而搞形象工程;區塊鏈以大量冗余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并發場景。
文章提出區塊鏈技術當前存在的七點主要不足,包括:性能方面,區塊鏈的性能和可擴展性尚有限;安全方面,區塊鏈缺乏體系化安全防護;存儲方面,全量備份的存儲機制容易遇到存儲瓶頸;交互方面,不同區塊鏈系統的交互性問題難以解決;運維方面,業務連續性的問題不容小覷;合規方面,區塊鏈無法保證結算最終性;職能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沖突。
在引導區塊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上,文章認為,一是要去偽存真,“幣”和“鏈”不能混為一談。雖然區塊鏈發端于比特幣,但區塊鏈并不等同于比特幣。區塊鏈是密碼學、對等網絡、共識機制等多種傳統技術的集成創新,要客觀理性對待。要對打著區塊鏈幌子進行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加快市場的優勝劣汰和激濁揚清。
二是要務實推進,不能為了區塊鏈而搞形象工程。對任何先進技術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正確認識區塊鏈技術的適用場景,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需要區塊鏈,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上鏈。現階段,區塊鏈技術仍不成熟,面臨性能、安全、標準、合規等多方面挑戰,各方應冷靜思考、潛心探索,切實利用區塊鏈化解行業痛點,深度服務實體經濟。
三是要立足長遠,認識到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系統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特征。目前,區塊鏈能否做到鏈上鏈下賬實相符、安全合規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參與各方應綜合考慮市場發展、風險管控、法律合規等多個維度的要求,實現鏈上鏈下聯動、技術業務結合、創新與管理并重,以充分發揮“區塊鏈+”的數字賦能潛力。
四是要標準先行,引導區塊鏈產業規范有序發展。充分借鑒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中的經驗教訓,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特別是要關注外部性風險可能對金融安全產生的影響。制定技術標準和業務規范,可提升我國在金融區塊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有利于厘清區塊鏈的“是與非”和“真偽應用”,有利于維護市場秩序和金融穩定,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編輯 趙澤?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