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西發布公告稱,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無縫合金鋼瓶產品發起相關調查。
此番調查或影響中國的無縫合金鋼瓶產品的銷量,巴西半路殺出的這波操作,究竟用意何在,是出于對本國同類產品的市場保護,還是想給中國施壓?
從巴西角度看,對華產品發起調查除了“損人”,并看不到“利己”。中國生產的無縫合金鋼瓶產品價優量大,從中國進口此產品,有利于當地的采購商節省成本,較少進口量,無疑增加了企業成本,還不利于本土企業的改進升級。
1月,巴西對中國進口的尼龍紗線和摩托車輪胎收費;2月5日,巴西還盯上了原產于中國的陶瓷餐具。自年初來,巴西已累計3次宣布對中國部分產品收取額外費用。截至去年年底,巴西累計對華53種商品作出類似舉動。
在與巴西的經濟往來中,中國的表現卻截然相反。
同為農業大國,中國對巴西的農產品始終秉持寬容、開放的態度,積極購進巴西產品。
中國成巴西大豆的最大買家,75%的中國大豆市場份額被其占據;2月初,中國還購進巴西大豆不少于30船。
據巴西動物蛋白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國采購的巴西禽肉量同比大漲87%,繼巴西牛肉,禽肉有望成為另一對華貿易發力商品。
當然,巴西不會成為中國的唯一農產品買家。就拿大豆來說,哈薩克斯坦也啟動了進軍中國大豆市場的“北方大豆計劃”,預計大豆產量增加至300萬噸。
而巴西預測今年大豆產量上調至1.2325億噸,失去中國市場后恐怕就很難實現了吧。
巴西研究公司Agroconsult表示,隨中國恢復對北美大豆的購買,預計2020年巴西大豆的出口量將會下降400萬噸。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甚至預測,巴西對華出口量會減少800萬噸。
巴西多次對華產品發起調查,到底是自我保護還是“自殺”,明眼人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