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色戰車RESCUE
北方船廠深度超過14米的3號30萬噸專用船塢,一直被認為是亞洲條件最好的大型干船塢。內部深度大面積寬;內側有足夠大的模塊準備區,還有大型風雨棚;而船塢上面有2臺900噸級的大型龍門吊。船塢的外側又有深水舾裝岸線,水面開闊而封閉,基本不受其他船舶航行和自然風浪的干擾;冬季只有局部薄冰,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和舾裝大型載機艦艇。正是條件如此之得天獨厚,因此17艦在這里完成了6年的生產、舾裝和大部分試航。而在這6年里,只在17艦首次下水后,在3號塢旁舾裝的1年時間的間隙;也就是確保17艦不會二次入塢期間,穿插生產了1艘30萬噸級的油輪。此后在長達差不多1年半的時間里,條件如此之好的3號塢一直空置。而距離不遠的同廠1號塢,居然一塢生產4艘神盾。
下水周期不同還專門在中間增加了隔斷。那么為何不在條件最好的3號塢閑置期間,也用來分流1號塢的生產壓力呢?筆者也分析過這個問題,就是寧可讓3號塢長期閑置,也要確保在試航期間,如果發現問題就要立即入塢整改。其他的一切軍品和民品項目,都要給17艦的工程讓路。果然在17艦高速南下,顯示一切工程細節達標。并且在南方大港的岸橋邊入列后,這個3號船塢內才終于擺上了全新的龍骨墩和出現了大型的船舶模塊。有人說是不是一艘新的載機大艦。而根據龍骨墩擺放的形狀和面積,以及入塢模塊的具體細節,當時就指出這是一艘民品油輪或者是大型礦石船。而僅僅在40天之后,3號船塢內剛剛入塢不久的這艘船舶。居然成型了一大半,而且連表面的油漆都噴涂了。
從水線和船身的比例來看,就是一艘新的30萬噸級的油輪。和當初的分析一致。而且還可以看到入塢準備區的大型風雨棚下面,還有塞得滿滿當當的大量巨型模塊準備吊裝。這說明北方大廠采用了殼體建造、預舾裝和噴涂一體化的先進工藝,估計這艘油輪未來2個月內就可以下水出塢,其生產速度比載機大艦可是要快N倍。其實17艦目前仍然在3號塢的旁邊,那么為何已經宣布服役的17艦,不去軍港碼頭,卻留在船廠的“娘家”呢?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作為大型載機艦艇自產的首艦,即使通過全程高速、大范圍跨海區的遠航,證明一切系統良好,但是仍然需要回到原產船廠進行一些微調。畢竟換個閥門、擰個螺絲,還是船廠最方便。現在的南北兩大軍港,雖然岸橋設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標準,但是似乎對載機大艦的維修維護設施還基本是空白,距離美國海軍諾福克基地的設施仍有差距。因此17艦還要經常的回船廠。
其實大家要習慣載機大艦今后長期泡船廠的狀態。優秀的常規動力載機大艦,可以半年在船廠半年出航,出動率50%;而非常規動力的可能10個月在船廠,2個月出動。這其實都是正常的。同時可見一艘小火車也停在了3號塢的舾裝區。對比17艦,也可以看出小火車噸位的巨大,1.3萬噸的說法顯然是有根據的。等這艘油輪出塢后,3號塢下一步生產什么?估計很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