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暄
陪老媽打毛衣,跟老爸學書法,聊聊當年時光……聊著聊著,“墻”就沒了,“橋”就有了。
有朋友跟我說,從節(jié)前返鄉(xiāng)開始算,一直到今天,仍在老家遠程上班,可算是這些年里跟父母待得最長的一段時間了。
既然如此,好好利用這段時期,陪陪二老,盡盡孝心吧!我對他說。手機那頭,朋友微微嘆了一聲:談何容易。這一待久了呀,生活習慣的不一樣就慢慢浮現(xiàn)了,作息時間不一致,對一些事的看法不相同,雖不至于爭吵,但是總有點疙疙瘩瘩的。他向我求助:你有啥招沒有?
如何打通代際的圈層,增進雙向理解,還真是一門技術活。
有人說:我讓著點唄,爹媽說啥就是啥。當然應該尊敬、禮讓老人,可是,一味順從,并不是好辦法。比如說,疫情消息剛傳來的時候,老爺子下樓倒垃圾就不想戴口罩,你說,攔不攔著?
當然,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是爹媽的做法錯、咱的就對,而是一道“茶和咖啡”選擇題,選哪樣都沒錯。可是,總有個各自習慣。讓喝慣咖啡的喝茶,或者反過來,就不得勁。
最好的辦法,是擴大情感的交集區(qū)、尋找思維方式的最大公約數(shù)。交集越大,共識越多,相互理解就更容易實現(xiàn)。畢竟彼此生活經(jīng)歷不同,交集從哪里來呢?不妨從互相理解、嘗試從對方角度想問題開始。我從A點出發(fā),您從B點出發(fā),咱們換換,都聽聽對方的邏輯和具體情況。最后,可能會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C點。
陪爹媽看老家電視臺湖南衛(wèi)視熱播的節(jié)目《我家那閨女》,有一期,嘉賓父親的一席話打動了我們。大意是,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的,所以,會有代溝;但如果能互相嘗試去理解,那么,這溝上就有橋了。彼此理解、寬容,所謂的鴻溝、所謂的圈層,都不會成為親情長流、暢流的阻礙。
怎么才能有助于換位思考呢?共同干點事兒。一塊看看電視里“別人家的閨女”,聊聊自己的生活,這里就有想法的交流;陪老媽打毛衣,跟老爸學書法,吃完飯一起回憶回憶當年時光,說說老鄰居老街坊……別看事不大,聊著聊著,“墻”就沒了,“橋”就有了。
想想辦法,讓陪伴變得更溫馨,讓宅家時光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