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記者 呂媛媛 劉禛)中國光谷日海方艙醫院預計將于2月20日開始收治輕型和普通型的確診患者。
在一期施工單位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一棟廠房內,上千張床位已布置完成,病床設有頂棚,席夢思、床頭柜、電熱毯、空氣凈化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連續18天,從“火眼”實驗室到日海方艙醫院,李安輝一直在前線,跟著建設隊伍跑。他用鏡頭記錄建設過程,捕捉背后故事。
李安輝給記者講述的“戰疫最前線”中,有“頭靠在一袋螺絲釘上都能睡得著”的工人,有“自發捐款買水果慰問住在同一酒店外省醫療隊”的建設者,還有本地“62歲的老爺子主動來幫工”……他說:“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以下為李安輝自述:
他們是一家三口
成昶云川今年27歲,見到他時,他正在一個方艙醫院中鋪被子。和他搭檔的是一個中年女子。他們非常細心,一絲不茍,床墊、床單、被子、枕頭,一樣一樣扯得通通順順,擺放得整整齊齊。在拍攝過程中我了解到,他們是母子關系,母親是紡織工人,兒子是數控機床的程序員。成昶云川還告訴我,除了他們母子倆,身為建筑工人的父親也來到了工地一線,和工人們一起安放床位。
成昶云川在朋友圈看到“日海方艙醫院緊急招人”的消息,他告訴父母他想去,最后卻是一家三口驅車趕赴一線。他們到達方艙醫院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半了。他們接到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將床上用品從倉庫搬過來,然后鋪好。到14日凌晨5點起,他們已經累計搬運了床上用品幾百件、鋪床40多個。
當問到為什么前來幫忙時,成昶云川很靦腆地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做點事,盡點力,早日戰勝疫情,讓武漢快些恢復正常,也是好的。”
“戰場”來了父子兵
13日下午,我在拍攝暖通班組作業時,見到了前來報到的張師傅。今年五十歲的張師傅來自紅安,有著二十幾年的暖通施工經驗。此前,他帶著兩個兒子奮戰在雷神山。雷神山完工后,父子三人立馬趕了過來。
在交談中,張師傅告訴我,大兒子在孝感開美發店,小兒子跟在身邊做暖通。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他們留在武漢回不去,正好工地上缺人,就帶著兩個兒子加入了醫院建設的大軍。好在女眷和兩個孫子一直待在鄉下,現在都很安全,他們也就沒了后顧之憂。
13日晚上,我在施工現場見到張師傅帶著小兒子在做風機接頭。一會用錘子敲,一會用螺絲刀頂,他不停地重復上述動作,直到將防火帆布兩頭都接起來。當時,張師傅已經滿頭是汗。
張師傅的大兒子一會兒爬上板房,一會兒爬下來,一會兒越過一米來高的風管,一會兒操起電動螺絲刀緊螺絲,身手極為矯健。我問他為什么這么嫻熟,他笑著說:“別看我這幾年做美發,我爸早些年教的童子功還在呢!”
女子能撐一片天
“你們倆去搬一袋床墊過來!”
“你們倆去搬一袋枕芯過來!”
“你們幾個去搬四件套!”
一群90后女孩的任務就是將床上用品從百米開外的倉庫搬到醫護人員住宿的樓上。這棟樓有六層,300多個床位。
除了四件套,其他床上用品都裝在麻袋里,一個麻袋重五六十斤。對于這些90后的女孩來說,這樣的重量有點超出她們的承受能力。一個人扛不動,那就兩個人抬,抬累了,就放在地上拖一程。搬完后,顧不上擦一把汗,就兩三個人一組,拆分袋子,挨個房間鋪床。
她們都是華中人才市場的工作人員,有的從武昌來,有的從漢口來,一共來了三十多人,一半以上是女性,最小的只有20歲。
晚上七點多,她們下樓來吃飯。幾個小姑娘拿著盒飯,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我告訴她們,大家都是蹲在地上吃飯的。她們學著工人的樣子,就坐在路牙子上。打開飯盒時,有一個小姑娘驚叫起來:“居然有白菜!這里居然有白菜!我已經一個多星期沒見過蔬菜了!”她們說,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蹲在風中吃飯,這種記憶估計要保留一輩子。
風風火火女司機
13日晚上九點多,在現場值班室里,一位大姐正在風風火火找東西吃。
“有蛋黃派嗎?”
“有,在大巴車上,沒卸貨。”
“有牛奶嗎?”
“有,也沒來得及卸貨。”
“那你們有什么?”
“泡面。”
“好吧。來碗泡面也好,餓死了!有開水嗎?”
大姐告訴我,她家住東西湖區的吳家山,她平時開貨車運貨。這些天來,她一直幫著運送各種物資,除了武漢市內,孝感、黃岡、咸寧等周邊縣市,她都跑了個遍。她說,今天已經跑了兩趟。咸寧這一趟,下午五點出發的,九點多才回,正好錯過了飯點。“說實話,我也很累,也想打退堂鼓。看到你們搞得那么火急火燎,我也豁出去了。”
其實,在這個繁忙的工地上,這些鏡頭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