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H股交易按下終止鍵:華能新能源估值偏低 有望重獲新生 來源:21財經APP
私有化后,中國華能與華能新能源將新進業務整合。
2月17日,五大電力央企之一的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能)旗下港股上市公司——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能新能源,00958.HK)完成了其在聯交所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根據私有化計劃,華能新能源將于2020年2月24日撤銷H股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至此,該公司接近9年的港股交易之旅落下帷幕,其總市值定格在約333億港元。
對于華能新能源的私有化,業內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融資能力不強、估值偏低是新能源公司在港股遭遇的普遍困境,私有化后,中國華能將對華能新能源和旗下其他新能源資產進行整合,并可能為登陸A股做準備。
華能新能源估值尷尬
據官網介紹,華能新能源致力于新能源項目投資、建設和經營,以風電開發與運營為核心,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
華能新能源的財務數據顯示,近些年來,該公司業績穩步增長。2019年上半年,華能新能源實現營業收入71.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實現歸母凈利潤30.94億元,同比增長32%。相較于2017、2018年同期,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增速均呈現提速態勢。
與此同時,該公司債務壓力有所減輕。截至2019年6月底,華能新能源資產負債率為66.20%,較2018年底減少了近2個百分點。
其他幾項財務指標的改善也表明華能新能源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截至2019年6月底,該公司凈利潤為44.13%,同比上升6個百分點;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0.77%,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
隨著中國華能對新能源項目投入加大,華能新能源作為集團公司旗下重要的新能源業務載體承擔了相應地項目建設職能。而風電、光伏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因此,這便考驗著華能新能源的融資能力。
自港股上市以來,華能新能源除首發募資外,鮮有通過港股投資者進行再融資的行為,其目前的主要融資手段為來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短期借款、超短期融資債券等。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華能新能源的短期借款為234.57億元,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31.62億元。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行業特性決定了華能新能源需要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但華能新能源在港股的價值始終未能體現,融資渠道也未能進一步豐富。
與A股同類公司相比,華能新能源的估值顯然偏低。
截至2月17日收市,華能新能源股價報收3.15港元/股,市值332.85億港元,動態市盈率為7.83倍。同日,A股風電板塊(同花順風電指數,885641)市盈率為24.08倍。其中,金風科技(002202.SZ)、明陽智能(601615.SH)、嘉澤新能(601619.SH)等同行上市公司市盈率分別為22.59倍、23.41倍、22.27倍,顯著高于華能新能源。
事實上,包括華能新能源在內,龍源電力(00916.HK)、大唐新能源(01798.HK)與華電福新(00816.HK)等國內幾大風電上市公司同樣面臨低估值的尷尬境地,截至2月17日收市,上述三家風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分別為7.14倍、7.00倍、3.15倍。
風電運營巨頭的整合猜想
“與中國華能旗下新能源業務進行整合,將是華能新能源私有化后的看點。”上述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自“換帥”一年多以來,中國華能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入。2019年,該集團新增新能源裝機量為5.02GW,是2018年的4倍。
隨著新冠疫情之下能源行業陸續復工,新能源項目的推進更是成為中國華能復工的重點工作。2月15日,中國華能公布了《應對新冠疫情有序開展復工復產工作方案》,指出“確保如東海上風電等175個新能源收尾和續建項目、86個新開工的海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復工開工,計劃投資519億元。”
作為中國華能新能源業務的主要載體,華能新能源私有化后與集團公司的業務整合順利與否,也將影響著華能新能源能否以新面貌實現在A股上市的可能。
發起H股要約收購時,中國華能認為,“華能新能源私有化將有助于中國華能及華能新能源的業務整合,令中國華能在支持華能新能源未來業務發展方面,更具靈活性、效率及承受從市場競爭、宏觀環境及行業規管的角度下任何潛在的不確定性。”
截至2019年6月底,華能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為12.09GW。其中,風電裝機量11.16GW,光伏裝機量0.93GW。此外,據國信證券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統計,中國華能2017年底的風電裝機量超過19GW。這意味著,華能新能源或將承載了中國華能一半的風電項目。
實際上,華能新能源與集團公司的業務整合,繞不開中國華能的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能國際,600011.SH)。華能國際主要在全國范圍內開發、建設和經營大型發電廠。截至2019年6月,該公司風電裝機容量為5.26GW。華能國際在風電方面的業務覆蓋,與華能新能源存在交叉。倘若后者選擇A股上市,這便構成同業競爭關系。而若以A股上市為目的,在解決同業競爭問題過程中,向華能新能源注入其他新能源資產成為一種選擇。
一旦上述選擇付諸實踐,華能新能源的體量將實現大幅提升。這家國內風電運營巨頭企業,有望重獲新生。
(編輯: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