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位于安徽省樅陽縣、長江北岸的白蕩湖濱,因三面環水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觀而得名。浮山交通區位優越。京臺、德上、北沿江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福、寧安、合安等高速鐵路近在咫尺,經白蕩湖可通江達海,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浮山現為中國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風景名勝區,并兩度入選“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
浮山是安徽省歷史名山,有“中國第一文山”的美譽。現存483塊摩崖石刻是歷史文化瑰寶,孟郊、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王陽明等歷史名人均為浮山題詩作文。浮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的誕生地;是清朝桐城文派的發祥地;還孕育了現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將軍外交家黃鎮,兩院院士慈云桂、陸大道、汪旭光、王福生、丁漢、陸林、姚富強、曹建國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浮山為首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浮山摩崖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國,文體各異,書法萬千。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詩詞、游記,有庵堂碑記,有題詩留名。字體大者1米見方,小者不及1寸。有的鐵畫銀勾,有的清瘦嚴謹,有的豐韻飽滿,有的端莊秀麗,有的龍飛鳳舞。石刻作者有文學巨匠,有禪師高僧,有官宦名流。1981年,浮山摩崖石刻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浮山摩崖石刻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的白堊紀早期保存完好的古火山,獨特的火山奇觀“世界罕見,亞洲唯一”,36巖,72洞,洞幽壑奇,峰巒疊嶂,美不勝收。以浮山地質地貌命名的“浮山旋回”已載入中國地層典,浮山被中國地質學界譽為“天然的火山地質公園”。2002年,國土部將浮山列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
浮山生態優美,動植物品種豐富。150多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繁衍。145科586種植物在此生長,其中古樹有銀杏、鳳凰松、圓柏、羅漢松、白玉蘭等,觀賞植物有龍爪花、百日紅、黃杜鵑等。“活化石”銀杏樹數十株,會圣巖前的高約26米,樹齡350多年。生物多樣性和優美的生態環境使得浮山具備了諸多的科考價值和觀賞價值。1992年,林業部批準建立浮山國家森林公園。
浮山是千年佛教圣地,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早在晉梁時期,浮山就開始建有寺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陳隋間,為佛教天臺宗智者大師的道場。趙宋以后,是臨濟宗和曹洞宗的祖庭。宋代僧人遠祿法師,在浮山借圍棋說法,使歐陽修對佛學有了新認識。遠祿佛學造詣深厚,著有《九帶集》,因其對浮山佛學貢獻極大,被封為浮山的開山禪師。他本屬臨濟宗,又是曹洞宗第七代祖師義青禪師的徒弟和傳承人,因而浮山成了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宗歸一之地。浮山作為“三寶勝地”,歷史上曾得到歷朝最高統治者的崇奉和護持。宋仁宗敕賜大華嚴寺,明神宗頒圣旨、賜《大藏經》5048冊,李皇后另賜紫金駕裟及花幡與銀兩若干;沈王朱胤移捐資萬金,建造“大雄寶殿”。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為浮山寺廟題字:“金谷禪寺”“會勝古剎”“御碑亭”“浮山勝境”,足以見證浮山佛教文化的久遠流長和繁榮昌盛,至今在東南亞華人圈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道教名觀張公巖是北宋進士張同之的修道福地,巖內的“浮山夕照”景觀,為古桐城八景之一。
浮山是皖西南紅色革命遺址,有中共安徽省委首任書記王步文領導過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遺址、中共桐廬縣委機關遺址、浮山中學支部成立會址等五處革命遺址,周恩來總理評價道:“浮山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浮山中學不同于一般的學校,它是該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
如今,在樅陽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浮山風景區將建成集旅游度假、休閑娛樂、購物美食等為一體的旅游區,成為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旅游度假勝地。
(原標題為《 致敬!中國浮山對援鄂抗疫英雄及其家人終身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