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終于降價了。
2019年11月,豬肉價格一個月中四次降價,12月份更出現8連降,盡管仍比去年同期要貴,但至少讓人們緊繃的心弦放松了許多。相比還在為洋蔥漲價焦頭爛額的印度,中國的這場豬肉價格風波,有了漸漸消歇的跡象。
以豬肉價格來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們已經歷了六個“豬周期”,本世紀中就有五個。本來新一輪“豬周期”從2015年3月開始到2018年5月就已結束,卻被突發的豬瘟疫情打亂了節奏,重新進入周期輪回,直到2019年6月,才進入下半場——漲價期。周期波動是經濟現象,從宏觀經濟到大宗商品都是如此,而中國這次面對的,則是數十年來最長的一輪“豬周期”。
這輪“豬周期”帶來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養殖業結構轉型,散戶和大戶的博弈,中小養殖戶的退出和回歸,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一切都因豬肉價格的變化,而展現在人們面前。
豬瘟下的陰影
“去年一年,我賠了五六百萬”,2019年12月10日下午,黑龍江綏化市望奎縣的一個大型養殖場門口的會客室里,養豬大戶李峰說。
養殖場大門口,橫拉著一條半透明的塑料帶子,擋住了進出的路。自2018年8月3日,第一例非洲豬瘟在沈陽確診后,這條帶子就拉起來了,至今沒有撤掉。
養殖場門口有條半透明的帶子,擋住了進出的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去年8月開始,李峰的日子就開始變得難熬了。非洲豬瘟的疫情通報日漸密集,養殖戶開始緊急出貨。到2019年1月2日,與望奎縣緊鄰的明水縣一家存欄量7萬頭的豬場發現豬瘟,望奎縣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望奎縣是黑龍江的養豬大縣,自2004年國家鼓勵養豬以來,已經發展到年出欄量150萬頭的規模,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設想”。
在全國范圍內,此時已經通報了上百起非洲豬瘟事件,2019年1月16日,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廣德福向媒體通報,截至2019年1月14日,短短四五個月中,全國就有24個省份發生過家豬和野豬疫情,累計撲殺生豬91.6萬頭。
相比全國每年出欄近7億頭的龐大數字,不到百萬的撲殺量,似乎微不足道。但疫情帶來的連鎖效應卻漸漸凸顯。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豬肉產量5404萬噸,下降0.9%;生豬存欄42817萬頭,比上年下降3.0%;生豬出欄69382萬頭,下降1.2%。
價格卻在飛降,養殖戶在不計成本地出貨。到2019年1月,全國生豬價格每公斤降到12元左右。老百姓們為更便宜的豬肉開心,而無論是市場專家還是農業部門,都意識到降價只是暫時的,供應趨緊帶來的價格飛漲迫在眉睫。僅僅一個月后,農業農村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就明確提及要各地注意擴大生豬存欄量,提防下半年肉價飆升。
“育肥豬的盈虧點在5-5.5元每斤,黑龍江最低的時候每斤降到4元左右,肯定賠了”,李峰說。事實上,市場上更習慣于用“豬糧比”來作為衡量盈虧的標準,一般多用玉米價格作為基準,6比1為盈虧平衡點。2018年10月,各地公布的玉米收購價大致在1元每斤左右,生豬價格降到4元,豬糧比就是4比1,養殖戶顯然會虧損。
養殖戶的退場
時間進入2019年,控瘟疫、保生產的力度進一步加強。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2019年畜牧獸醫工作要點》的通知,通知提出,2019年將以“穩生豬、防疫病、減獸藥、治糞污、調結構”為重點,深化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李峰經營了一家種豬養殖場。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在李峰的感受中,2019年以后,情況仍在惡化。李峰經營的是一家種豬養殖場,存欄量平均在4000-5000頭,他告訴新京報記者,種豬的盈虧線比育肥豬稍高一點兒,價格在6元每斤左右,但最便宜的時候,降到了3.8元每斤,“一頭種豬二三十斤,不到一百塊錢”。
價格便宜,但買豬的人卻更少了,養殖戶們對于補貨持謹慎態度,“一般都是這樣,豬肉價格越高,種豬賣得越好,價格越低,賣的人就越少”,李峰說。
最明顯的感覺是,剩下的種豬多了。李峰介紹,一頭母豬一年差不多生兩胎,每胎生11-12頭,成活8頭左右,一年平均能得17頭左右,一般情況下,這些小的種豬可以賣出40%,剩下的60%就成了育肥豬。但2019年,小種豬賣出的比例只有30%,70%育肥。
有人怕繼續虧損,不愿補欄,有人虧損之后無力補欄。在江西,一位剛剛養了兩年多的“新養殖戶”,2018年關掉了自己的豬場,遠赴廣東打工,新建的豬舍空空如也,變成了倉庫。
最長的豬周期
其實,養殖戶的退出早已經開始,尤其是中小散戶。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環保政策的日漸嚴格,越來越多衛生環保不達標的養殖戶逐漸被清退。數據顯示,規模以上生豬(年出欄500頭)養殖戶出欄比重逐年增加,10年前的2008年,規模以上生豬養殖戶出欄比重為32.1%,10年后的2018年,則達到49.1%。相應地,規模以下的生豬養殖戶出欄比則從67.9%降到50.9%。
非洲豬瘟的暴發,加速了中小養殖戶的退出,李峰感受最深,“以前10頭、20頭購買的小戶幾乎消失了,周邊屯子里養豬的也越來越少了。往年12月份,屯子里殺豬的人要排隊,今年只有一兩家”。
在過去幾十年中,跟宏觀經濟與各類大宗商品一樣,豬肉價格一直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特點,因此被稱為“豬周期”。豬周期一般為2-3年,表現為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爸芷诓▌邮墙洕F象,從宏觀經濟到大宗商品,都有類似現象。以豬肉價格來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們已經經歷了六個豬周期,本世紀中就有五個:2000年1月-2003年7月,共42個月;2003年7月到2006年6月,共35個月;2006年6月-2010年7月,共49個月;2010年7月到2015年3月,共56個月;2015年3月至今。”著名經濟學家陳及說。
2015年3月到2018年5月,三年的豬周期本已結束,但隨著2018年首起豬瘟疫情的暴發以及隨后的連鎖反應,新一輪豬周期“無縫對接”,重新上演“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這一流程,兩輪豬周期“二合一”了。
這場價格波動,被學術界認為是“最長豬周期”。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說,“在下行周期生豬產能逐漸調減過程中,部分地區不合理的一刀切政策和非洲豬瘟等因素加速產能下降速度和幅度,疫情恐慌又導致不理智的清欄,大量養殖戶退出生豬生產,導致活豬三季度出欄量明顯下降而出現豬價的階段性波動”。
從2018年8月到2019年2月,豬肉價格走完了“豬周期”的降價期,開始保持穩定并小幅回升,到6月,則進入下半場——漲價期。
豬肉的漲價其實是可以預測的,在一年多的降價期之后,緊急出欄的養殖戶基本上已經銷售完畢,存量減少,再加上非洲豬瘟開始轉向散點式暴發,頻率、規模都在降低,豬瘟帶來的緊張感漸漸消退,消費需求重新提升,漲價是必然的結果。
飛漲的豬價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豬沒有飛起來,但豬肉價格飛起來了。
2019年8月,在經歷了兩個月緩慢漲價之后,生豬價格開始飛漲。從7月30日到8月30日,一個月間,生豬價格從19.35元每公斤,漲到26.85元每公斤。到10月30日,全國生豬均價達到41元每公斤,豬糧比達到20.89比1。而此前的歷史最高點,是2016年第二周,當時生豬最高價為20.80元每公斤。
所謂生豬,即活豬出售的價格,也就是養豬場出欄的價格,比豬肉批發價、零售價更低。就在10月31日,市場監測數據顯示,北京新發地白條豬批發價達到50.25元每公斤,全國平均為52.23元每公斤,高的地方達到60元每公斤。
養豬場里的豬。受訪者供圖對消費者來說,感受最深的則是零售價,新京報此前曾報道,北京超市中,五花肉最貴時達到50元每斤,排骨則達到80元每斤。
“我養了十幾年豬,沒見過這么高的價格,可能以后一直到死,也不會再有了”,李峰說。
李峰從2004年開始養豬,這已經不是他經歷的第一個豬周期,2012年到2021年兩年多間,生豬價格低迷,他的種豬養殖也在虧損,2015年開始漲價,但到2016年,又開始回落。但此前的價格波動,幅度都遠沒有這次劇烈?!拔宜赖酿B殖戶中,現在能剩下三四成就不錯了。只要在這一輪堅持下來的,就是贏家,不管是賠是賺”,李峰說。
生豬生產保衛戰
在非洲豬瘟剛剛發現時,政府已經開始出手防控疫情、穩定豬肉價格。2018年8月5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非洲豬瘟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其中指出開展全面排查和緊急監測,由縣級以上動物疫病控制機構采集病料樣品,由省級動物疫病控制中心送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確診。此后4個多月,相關政策密集發布。
之后,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將非洲豬瘟納入強制撲殺補助范圍,對此次強制撲殺補助標準暫按照1200元/頭掌握。通知還指出,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地區的補助比例分別為40%、60%、80%;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屬墾區的補助比例為100%。
數據顯示,到2019年上半年,中央財政非洲豬瘟撲殺補助經費2.2億元、第二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費補貼資金以及2019年生豬規?;B殖場建設補助項目投資3億元已下達各地。
與此同時,恢復生豬生產成為首要任務,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2019年版)》。3月,再次印發《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的意見》,要求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壓實生豬市場保供穩價的主體責任,提高生豬生產、市場流通、質量安全監管和調控保障能力。
5月,組織召開全國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電視電話會議,8月召開全國生豬穩產保供電視電話會議,9月在河北邢臺召開生豬生產推進會,每一次都對全國生豬穩產保供作出全面部署。
中央政策迅速得到了各地的響應,并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制定了恢復生產的地方政策,多數省份將生豬穩產保供的目標分解到市縣,一些省份大力支持龍頭企業擴產增養,建設高標準規模養殖場,增加產能的同時推動產業升級。不少地市級人民政府也出臺了生豬穩產保供的政策措施。
如今,這場已經持續一年多的生豬生產保衛戰仍未結束。
降價后任務仍重
2019年11月,多項政策的效果開始顯現,豬肉價格開始回落,到11月末,北京批發市場白條豬批發平均價每斤17.25元,達到一個月以來的最低點,較10月29日下降31.36%。盡管如此,相較去年同期,價格仍高出一倍左右。
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全國還有4.28億頭生豬存欄,到今年9月,只剩3.09億頭,9個月里減少了1.2億頭生豬存欄。12月初,農業農村部發布最新政策《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方案》要求,“確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
朱增勇說,“雖然目前降價越來越快,但我們未來依然面臨生物安全水平提升、非洲豬瘟疫情風險等因素挑戰,這都會影響未來產能恢復的速度和時間,此次豬周期還需要很長時間?!?/p>
生豬的生長有固定的周期,這決定了它的供應恢復,比一般商品更長。養殖大戶李峰介紹,“一頭育肥豬,從出生到上市,至少要半年以上,在此之前,一直都要投入。種豬的養殖周期更長,接近一年才能見到效益,這個周期是無法跳過的”。
黑龍江望奎縣,正在建設中的大型養殖場。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事實上,擴大養殖規模、增加供應,還要加上豬場建設的時間,“豬場的基礎建設要求很高,不只是蓋房子那么簡單,還有通電、保溫、清潔、防疫、糞污處理等一系列的事情,一個規?;酿B豬場,在黑龍江,差不多要建1年半的時間”,李峰說。
資金同樣是制約養殖規模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貸款周期通常為10個月,但從建豬場到開始養殖、再到產生效益,時間遠遠超過10個月,“多出來的時間,貸款要還,投入還要繼續,只能東借西湊”,李峰說,“這是養殖戶貸款遇到的最大問題”。
生豬產業的嬗變
2019年9月4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關于保障生豬養殖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允許養殖使用一般耕地”,這被認為是養豬政策的一次轉變,從“禁養”轉變為“取消禁養”。同時,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出臺意見規定“除法律禁止區域不得劃定生豬禁養區”。
朱增勇認為,這些政策,把原來違反法律規定的“一刀切”的禁養區限養進行了及時糾正,加強了整個禁養區的調控措施,“對于后期生豬生產的穩定和產能的恢復,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寬松的政策,確實在不斷促進生產的恢復,2019年10月、11月,我國能繁母豬數量連續增長,再加上不少惜售的養殖戶開始出貨,成為生豬價格恢復的重要動力。
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防控檢疫的制度進一步完善。其中,屠宰業的變化尤為明顯。
我國實行生豬定點屠宰制度。屠宰業是生豬產業鏈中的關鍵點,連接著養殖業和市場。但在過去,屠宰業標準化水平普遍不高,在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之初,由于部分屠宰企業不具備檢疫能力,因此長途調運多采取生豬運輸的方式。數據顯示,此前大概70%左右的疫情是由于長途運輸導致的。
為防止疫病擴散,從2018年8月開始,我國就實施分區防控措施,嚴控長途調運。對此,李峰感受最深,“禁運并非壞事,隔壁縣發生了疫情,我們這邊也非常危急,但幸好控制住了,我們縣一直都沒感染,不然的話,后果不堪設想。不過另一方面,禁運也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019年4月,農業農村部開展百日行動,落實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和官方獸醫派駐制度,加大生豬屠宰廠資格審核清理力度。百日期間,派出官方獸醫3萬多人,全國在產的屠宰企業全部實現自檢。
消費結構變化
這場豬瘟帶來的漫長豬周期,改變了整個生豬產業中的各個環節,不僅是生產結構變了,消費習慣、消費結構等同樣在變化。
從2019年10月開始,我國商品庫存和進口豬肉庫存陸續出庫,增加供給,到11月,出庫速度進一步加快,這改變了市場供給不足的狀況。12月12日至13日,新一批4萬噸儲備豬肉再次掛牌交易,市場價格進一步回落。12月4日,北京豬價降到15-16元每斤,東三省降價最多,已經降到15元以下。
“豬肉價格連續降低,有多重原因,庫存豬肉加快出庫是主要原因之一”,朱增勇說,“此外,壓欄大豬繼續上市、養殖戶在降價后加速出欄、政策引導降低豬價預期等,共同促進了豬價的回歸”。
庫存豬肉的出庫,不僅平抑了豬肉價格,也在逐漸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眾所周知,國人更習慣于吃鮮肉,而非冷凍肉,但這一輪的供應減少、價格飛漲,使得一些消費者不得不轉買其他肉類,或購買冷凍豬肉。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供應狀況和價格狀況,推動了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鮮豬肉價格高,那么就買別的肉類,或者買冷凍豬肉,這是一種自然選擇”。
養殖場內,每一頭母豬都有單獨供熱設備。受訪者供圖數據顯示,全國每年豬肉的消費量超過5000萬噸,出欄生豬7億頭左右,這還不包括牛羊肉、禽類、水產等。梅旭榮表示,“從健康的角度看,我國居民的油脂攝入量明顯高于推薦量。倘若能夠借此機會,提醒人們調整膳食結構,減少油脂攝入,對于促進健康,也是有好處的”。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結構一直在變化,中國統計年鑒顯示,盡管豬肉仍是消費量最大的類型,但自2013年以來,豬肉消費總量在降低,相應地,牛羊肉、禽類、水產消費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
“盡管豬肉階段性供給偏緊導致豬肉價格階段性上漲,但從另外一方面看,未來中國生豬生產生物安全水平、管理水平將會提升一個新臺階,肉類消費結構更加優化,生產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的禽肉消費比重將會明顯增加,通過不同模式的“公司+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將有效提升生產的規?;?、現代化水平,產業整合力度加大,規模生產和屠宰加工企業集中度將會明顯提高,消費類型則由熱鮮肉加速向品質和營養更高的冷鮮肉轉變”,朱增勇說。
散戶會回來嗎?
就在記者采訪的前幾天,李峰參加了一個黑龍江全省的養殖大會。大會上,李峰發現,許多熟悉的面孔都沒來,打電話詢問情況,婉轉一點兒的說“轉行了”,直接一點兒的人則說“不敢養了”。
李峰聽說,鄰縣7萬頭的豬場也正在籌備復養,但負責人沒有去參會,不知是否已經開始。但就在他的豬場附近,屯子里養豬的人,大部分都還沒有復養的打算。
“往年到12月份,屯子里每天殺豬都要排隊,今年幾乎聽不到殺豬的聲音了,偶爾才有一兩家”,李峰說。
買豬崽的人也少了,豬場的種豬,現在只靠外地批量購買,本地的散戶幾近絕跡,“原來每天都有人來買,有買幾頭的,也有買十頭、二十頭的,現在都沒有了?,F在基本上是外地的大戶來買。而且買的方式也不一樣了,以前來了就拉走,現在他們自己帶藥,要求我們先喂7-10天,沒問題才買”,李峰說。
散戶們正在退出養豬市場。數據顯示,2018年,養殖規模前十的企業出欄5900萬頭,占全國出欄數的8.6%。2019年前9個月,前十名企業的占比就升至10.8%。上千年來一家一戶養豬的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首次提出“積極帶動中小養豬場(戶)發展”。同時,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也聯合印發指導意見部署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未來我國生豬產業要可持續發展,肯定要走種養結合、規?;同F代化發展的道路,但并不意味著只有一種方式,多元化也是未來的重要趨勢,只要符合環保要求的養殖主體都應該受到政策保護”,朱增勇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