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2月17日電 題:開往杭州的列車:三千里 只為你
作者 張煜歡
黃初龍終于抵達了杭州,以一種自己從未想過的方式。
15個小時前,他還不知道自己應如何從貴州老家回到工廠復工,年前訂好的票都退了,這幾日的票太緊張,更何況一買就要四張。
16日22時07分,當列車緩緩抵達杭州東站,肩上扛著一個大編織袋、手里提著天藍色行李箱的他,第一個風風火火走下了車。
編織袋里是重30斤的大火腿,是黃初龍特意從老家帶出來的。這次妻子和一雙兒女都跟著他回到了杭州,這只大火腿最多可以供一家四口吃上十多天。
十多天究竟是長還是短,黃初龍突然有些摸不著頭腦。
貴州乘客展示他們收到的口罩。 商澤陽 攝42歲的他,離開家鄉有數十個年頭了,今年還是第一次在老家呆上這么久。妻子和一雙兒女整日圍著他。他只能盯著手機,守著工作群里傳來開工的消息。村里封鎖了,也無法出門,不能多呼吸一口外面的空氣。
漫長,等待,十多天時間像是被拉長成看不見盡頭的隧道。
因為這場疫情被打亂生活節奏的,不止黃初龍一個人。
今年春節,楊艷和丈夫在老家貴州凱里多住了20天。凱里是杭州的對口幫扶地,在凱里招工的杭州企業有很多,當地政府每年也會輸送不少勞動力到杭州。楊艷很滿足,在杭州一個月有5000多元的工資,比在凱里要掙得多。
不過在杭州打工了兩年多的她,并不太習慣這里冬天的濕冷氣候。老家冬無嚴寒,像這幾天天氣就一直不錯,中午最熱時有十幾度,恍如春日。
但楊艷還是早早就翻出了羽絨衣。“馬上就會回杭州的吧”。
這種期待與焦慮一直伴隨著她。手機上顯示的不是班次取消便是暫無余票,而公司復工的消息已經傳開了。“我們怎么回去?”不斷有工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問著。
“明天下午有一趟貴陽開出、途徑凱里的復工專列,杭州免費來接大家回去了!”
消息一出,楊艷激動地趕緊和丈夫整理起行李。
16日13時57分,載有近300名貴州籍旅客的G4138次列車從貴陽北站開出。這也是中國首趟服務企業外地員工返程的復工人員定制專列。
三千里外的杭州,杭州中策橡膠集團綜合辦主任慕曉宇也忙開了。這趟“包車”上有企業的30多名員工,騰出宿舍和觀察室,準備接車牌、食物,教員工申請“杭州健康碼”……他說,忙是忙了一些,但心里踏實了許多。
“訂單和生產任務排得很滿,我們每天都在等著他們早點回來。”慕曉宇說。
貴州乘客正在出站。 商澤陽 攝這端的翹首以待,那端的歸心似箭,此刻連成一線。
列車就要進站了。
杭州市經信局的工作人員抬頭看了看時鐘,小聲說著“快到了”。他們手中拿著厚厚一疊黃色信封。當列車停穩,工作人員立馬守在車門前,準備遞上新年里來自杭州的第一份禮物——口罩。
站臺上還等滿了各路媒體,閃光燈聚焦著黃初龍等拖著大包小包的乘客,快門聲不斷。
“感覺像是成了大明星。”下了車的黃初龍笑著嘟囔了一句。
他的身后,妻子和一雙兒女則有幾分不知所措。黃初龍帶著他們很快找到了企業的接車牌,“1,2,3,4……”企業工作人員一個個對照名單數著,生怕遺漏一個。
鐵路杭州站準備好的歡迎橫幅。 商澤陽 攝60余家杭州企業的近300名貴州籍員工,在企業與杭州東站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分成多組有序走出站臺。
出站口,杭州東站樞紐管委會綜合科科長姜英豪帶著二十幾名工作人員早已守候在側。他們拿著測溫計,同樣分多組對出站乘客進行體溫檢測和身份核驗。
“我們抽調了一些核錄區的同事一起來幫忙,要準確、細致地做好每一位乘客的檢測工作,讓大家安心返回崗位。”姜英豪說。
安心返崗,平日里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在疫情肆虐的這段日子里,變得談何容易。
因疫情導致的交通出行不暢,是阻礙外來員工返回杭州的主要障礙,也成為影響用工短缺的重要因素。
這列全國首趟復工人員定制專列的背后,有浙江省和貴州省兩地人力社保部門的緊密對接,有黔東南州與杭州市并未間斷的勞務協作,有杭州市經信部門的深入摸排企業用工需求,及鐵路部門對專列開行給予的全方位保障……
三千里,只為你。在各界通力合作下,這趟開往“春天”的列車,終于抵達。
“快跟上,快跟上”“一個也別落下啊”……
春節里沉寂已久的杭州東站,此刻仿佛又生動了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