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武漢發起了總攻,舉全市之力對“四類”人員進行了拉網式排查,要求不落一戶、不漏一人。雖尚未能完全實現“應收盡收”,但也的確取得了很多積極進展。
資料圖:轉運患者的救護車隊抵達醫院。 安源 攝不過,相比嚴峻的形勢和中央的要求,武漢的執行和落實還需要更細、更實、更快。收治和隔離仍然是當前壓倒一切的事情。
按鐘南山院士的最新判斷:武漢現在還處于一個相當困難的時期。“武漢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完全杜絕人傳人的問題,武漢市需要大力加油。”
這正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如果不能杜絕人傳人,新的傳染還是會每天不斷發生,那么武漢的病床增加多少也不夠,戰疫也將會無限拉長。
所以,鐘南山著重強調,在武漢,首先要做到的是把有病和沒病的分開,讓沒有病的不要再被傳染。
那么,有病和沒病的還沒分開的有哪些情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一線醫護人員了解到,他們現階段最擔心、認為是最嚴重的人傳人的一種情形是,新冠肺炎病人和防護措施薄弱的家屬之間,即患者家屬在醫院里為患者掛號、繳費、拿藥、送飯等等。
一位一線的醫護人員發出警示說:在醫院的留觀室,新冠肺炎病人與家屬在一起沒有隔離,家屬正在成為病人反復向外傳播病毒的通道。
這被認為是當下最大的風險之一。
“應隔盡隔”,刻不容緩。
醫院內,患者與家屬之間還存在人傳人的巨大風險
一位來自武漢某醫院感染科留觀室的一線醫生反映:在其所在的感染科留觀室,基本都是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重癥病人,但每天仍然還有家屬反復出現在那里掛號、繳費、拿藥、送飯、開死亡證明,他們就成了病人向外傳播病毒的通道。
看到這樣的情形,醫生也非常著急和痛心。這些家屬再回到家庭、社區和在所活動的軌跡上就是一個移動的傳染源。
而在武漢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初期,正是因為大規模的病患和家屬長時間聚集在醫院,并在多家醫院的發熱門診之間奔波,再回到家庭和社區,成為疫情擴散的主要源頭,導致家族式聚集發病以及社會層面交叉感染嚴峻。
這個教訓極為深刻。
如果在醫院的感染留觀室不能做到病人與家屬之間的隔離,家屬就必然成為反復向外輸送病毒的通道。全武漢有多少這樣的病人,又有多少這樣的家屬?多少家屬因此被感染?還會導致社會層面多大的交叉感染?這些問題應當得到重視。
來自一線的這位醫生呼吁:病人一旦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即使只是在觀察室未能收治入院,也應該像真正的隔離區那樣徹底與外界隔離,禁止家屬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禁止家屬過來探視、繳費、掛號、送飯、送別,以及辦其他手續。
患者看護等服務,可否用社會力量來解決
但如果留觀病人的家屬不過來,掛號、繳費、拿藥、送飯、開死亡證明等等這些工作就沒人來干。在醫護人員緊缺的情況下,這些問題醫院也沒有辦法來單獨解決。
怎么辦?能否暫時免除掛號繳費的手續?能否依靠社會力量而不是家屬來滿足患者生活所需?能否通過機器人或現代科技來代勞?這是醫院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政府必須下決心來解決。
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政府要大包大攬。政府可以轉變思路,善用市場和專業的力量。特別是在信息科技的時代,市場主體專業化運營的能力已經遠超一般政府部門,政府不妨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之前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武漢方面指定當地醫藥流通企業九州通醫藥物流公司協助武漢紅十字會負責捐贈物資的物流運營管理,九州通在一天之內建成了一個現代物流系統。雖然不像網傳的“2個小時完成入庫到出庫全流程”那么夸張,但毫無疑問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又比如,火神山醫院的物業管理請了萬科物業來支援。萬科物業派出20名志愿者前往武漢火神山醫院為醫護人員生活和工作區域提供物業服務。
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無論是掛號、付費,還是送飯、拿藥等等這些,相信都會有足夠的市場化和專業化手段來解決。
千方百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控制疫情擴散,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拉網式排查的當下,感染留觀室存在的“病毒外傳的通道”必須被切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坦率地說,武漢到底有多少的病人,這個數目并不是十分清楚。我們期望病例數不多于現在所設計的一兩萬張的‘方艙醫院’的床位數。但是如果說社區的交叉感染不制止的話,這個數還是一個未定數。”
如果感染留觀室病人和家屬交叉感染不制止的話,這個數會不會也是一個未定數?
無論如何,這絕不應發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芳 |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