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15日電 (高志苗)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交卷”之年,上海“先行先試”,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正不斷加碼。
上海陸家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4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等5個機構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從積極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方面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加碼助力,按下“快進鍵”。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可以吸引一大批國內外高等級的金融機構落戶,同時在新的政策下,允許國外機構參與組建、設立和投資新的金融業態,如金融科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對臨港新片區的金融業和實體經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華鑫證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傅子恒也認為,《意見》的發布對臨港新片區實體經濟發展和上海金融“先行先試”有重要意義。金融業“先行先試”可以更好地推進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產融結合。
“臨港新片區是上海產業尚待開發的地區,潛力與空間巨大,其發展會對上海甚至全國經濟增長產生拉動作用。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可以視為非常時期‘促生產’‘穩增長’‘促轉型’的信號導向。”傅子恒認為。
劉斌介紹,《意見》對于推進中國和上海金融開放也提出了新的方向,主要可以體現在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市場三個方面。
“一是外資可以參與組建和設立理財子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二是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開放進一步擴大;三是銀行間外匯市場、債券、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場進一步開放。從這三個層面看,此次開放力度非常大。”劉斌指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則表示,《意見》的發布對調整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結構也有積極的作用。“讓一些高附加值的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起來,使經濟發展更符合經濟轉型的規律。這有利于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長三角整體的經濟實力。”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副院長高華聲則強調了《意見》中“支持商業銀行為長三角企業提供并購貸款”的重要意義。
“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是整合長三角企業資源的發展方向。好的并購重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快速發展,通過上下游資源整合,擴大競爭優勢,產生規模效應。并購重組一般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商業銀行為長三角企業提供專門的并購貸款,可以很好地解決資金問題。”高華聲告訴中新網記者。
劉斌也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是上海引領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未來,上海的金融業將輻射并服務于長三角市場。“構建跨長三角地區的金融市場體系、形成金融資源的互聯互通,對提升長三角地區金融服務水平,拓寬長三角地區企業融資渠道、豐富企業融資方式,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優化轉型升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華聲強調,《意見》對于上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擴大金融開放、擴大國際資本在上海金融交易中的比重,讓國際資本受益于上海的發展,這是上海成為真正意義上國際金融中心必須要走的一步。
上海國際金融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傅子恒表示:“好的政策制定出來之后,余下的是努力推動政策落地、落實。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既需要進行自身的比較,也需要進行國際間的比較和競爭,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