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2月15日電 題:跨越半個地球的“口罩行動”,只因“中國是我第二個家”……
中新網記者 許青青
從烏茲別克斯坦的古利斯坦驅車120公里到達首都塔什干,然后從塔什干搭乘飛機飛往莫斯科,再從莫斯科飛到廣州,往返直線行程大約2萬公里,是赤道的一半長度,需要耗費3天的時間在路上。這個行程郭沫若(中文名)在11天里連續走了兩次,第一次送來了12000個口罩,第二次送了15000個。
郭沫若第二次“口罩行動”帶回15000個口罩回到中國。 歐少彬 攝郭沫若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取“郭沫若”這個中文名字是因為他了解到中國詩人郭沫若非常愛國。17歲那年,烏茲別克斯坦的這位郭沫若便離開家鄉古利斯坦去莫斯科討生活。六年前,他來到中國學習中文,之后便開始學習阿拉伯語,今年在讀大三。在中國求學期間,他還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娶了一位中國太太。
今年寒假,郭沫若回到老家過年,看電視的時候知道中國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他說,當時看到很多國家開始取消航班和停止辦理簽證,還有的國家開始不歡迎中國人。他心里很難受,他說:“為什么一切很好的時候,他們來中國,歡迎中國人,然后中國遇到了困難,突然一切都變了?”
郭沫若和學校老師聯系捐贈口罩。 受訪者提供在家的郭沫若開始陸陸續續收到中國朋友的詢問是否可以寄口罩,經過了解他只能回復朋友們“快遞已經停了”,但在中國的老鄉、朋友、醫生們都處在危險之中,急需口罩的防護。怎么辦?郭沫若沒有思考多久便決定開展自己的“口罩行動”:將計劃去迪拜旅游的資金拿來購買口罩,自己“人肉”運到廣州。1月31日,他帶著12000個口罩裝了6個行李箱從古利斯坦出發,2月1日,口罩到達廣州,剛放下行李的他馬上又飛到了塔什干。
2月12日,由于疫情影響,從莫斯科飛往廣州的運載250個乘客的航班只有30人乘坐,郭沫若是其中一個。 受訪者提供2月12日下午,第二批口罩跟隨郭沫若到達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現在我們國家有70%藥店沒有口罩了,在我的家鄉,口罩也在不斷漲價,有些商店甚至翻到了10倍的價格”,郭沫若拿起一個普通一次性口罩說,“像這種三層的口罩,原來大概只需要5毛錢,現在要賣5塊錢。而且現在想買口罩越來越難了,一個人一次只能5個、10個地買。我和太太、朋友一塊去買,最后終于湊齊了15000個口罩。”
和2月1日飛過來中國一樣,郭沫若這次還是因為很多航班被取消,不得不多次輾轉換乘。在俄羅斯和廣州海關,郭沫若也都被誤認為是“大批帶貨出售”,行程幾經受阻。當所有口罩在俄羅斯海關被扣留的時候,這位27歲的大小伙子忍不住哭了:“我真的不是做買賣的,是給朋友帶的”。跋山涉水,精疲力盡,他才終于將口罩送到目的地。
由于擔心他的健康和安全,很多人并不贊成他自己飛來中國,哪怕是家里人也并不完全支持,說這不是你的事,讓中國人自己處理。但樸實的郭沫若說,“我在中國六年了,我的太太是中國人,朋友們是中國人,好的時候在一起,遇到了困難,不一起克服嗎?”
“中國就是我第二個家,家里有困難,我怎么能不幫忙?我是一個普通學生,雖然口罩數量少,但是我想幫忙”。為了讓父母放心,第二次口罩行動結束,郭沫若第二天就飛回了古利斯坦。登機前,郭沫若發了條朋友圈,依依不舍寫道:“再見中國,我還會再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