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里,紅利青睞有準備的人
2020年2月13日,阿里(NYSE:BABA;HK:9988)發布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季度業績(2020財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集團收入1614億、同比增長37.7%,凈利潤501億、同比增長61.9%。
“紅利”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2019全年,阿里營收4889億,同比增加41.6%。其中,2019年Q4營收1614億比2016年全年還多603億。
阿里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核心電商。2019年Q4核心電商營收1415億,同比增長37.6%,增長軌跡與“大盤”如出一轍。2019年自然年,核心電商總營收4211億,同比增加42.4%。
推動核心電商收入增長的主要是用戶數量。
截至2019年末,年度活躍買家(過往12個月至少有一次購買行為)達7.11億,較9月末增加1800萬,較2018年末增加7500萬(相當于2個唯品會)。財報還披露,新增活躍買家六成以上來自欠發達地區(近義詞為“下沉市場”、“低線城市”、“五環外”)。
2019年Q4,移動端MAUs均值為8.24億(當月至少打開一次APP),較上季度增加3900萬、較2018年Q4增加1.25億。
“年活”的定義遠比“月活”寬泛,怎么“月活”反而更大?這樣問說明“審題”不認真。“年活用戶”是有購物行為的買家,“月活用戶”只是打開APP。
每月8.2億人進來看,過往12個月有7.1億人買,說明純為“解悶”逛天貓、淘寶的肯定超過1億人,難怪馬云說“阿里是娛樂公司”。
季報還披露了核心電商分支業務的一些數據:截至2019年末盒馬門店總數達到197家;本地生活服務季度收入75.84億;餓了么48%的新增用戶來自支付寶APP……
面對14億人口的單一市場,是中外商家共同的機遇,但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阿里為了今天已經準備了二十年。從解決支付到建立健全賣家、買家雙向評價體系;從打擊刷單驅逐假冒到引進品牌商家;從云計算到菜鳥網絡。
從騰訊、網易到亞馬遜中國,都因準備不充分而無緣中國電商這塊大蛋糕。
中國手機用戶超過10億,七成已經成為阿里活躍用戶(active customer),但10億用戶不是天花板。早在2017年筆者參加阿里投資者大會時,CEO張勇對在座的分析師說“阿里未來將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
2019年9月,在20周年慶祝活動上,張勇宣布了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目標:服務10億用戶、交易總金額10萬億。
隨后公布的“新六脈神劍”中,阿里宣布公司愿景是: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20歲,在互聯網公司中算祖父輩了,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阿里身上看不到老態。
非電商業務跟上“大盤”
2019年Q4,阿里非電商業務營收合計199.8億,同比增長38.4%,在總營收中的份額保持在12.4%,總體而言跟上了“大盤”。
電商業務呈現顯著季節性波動,“波峰”出來在每年Q4,而非電商業務相對平穩、無季明顯節性波動,所以占總營收的比例在Q4跌入“波谷”。
2018年Q4,云計算收入66億,首次超過數字娛樂版塊。
2019年Q4,云計算、數字娛樂、創新業務營收分別為107億、74億和19億。同比增速分別為62%、14%和40%。這也是云計算季度收入首次超過100億。
2019年自然年,云計算、數字娛樂、創新業務營收分別為356億、267億和56億。
2017年,非電商業務中對營收增長貢獻最大的是數字娛樂(19%),非電商業務總貢獻率高達27%。
2018年數字娛樂“急轉直下”,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非電商業務總貢獻率13%。
2019年各季度,云計算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在10%左右,成為僅次于核心電商的增長引擎。
縱觀阿里各大業務板塊,電商增速等于大盤、云計算增速高于大盤,而數字娛樂跑輸大盤。
2019年前三季,阿里數字娛樂總營收193億,同比增加12.1%;愛奇藝前三季度總營收215億、同比增加19.8%。但阿里數字娛樂涵蓋的業務比愛奇藝多。
弓馬殷實
1)息稅前利潤
核心電商業務EBITA(息稅前利潤)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Q4為全年峰值。2019年Q4達到創紀錄的581億,平均每天6.3億、利潤率41%。
2019年Q1,云計算息稅前虧損率為2.1%;Q2、Q3息稅前虧損分別為3.9億和5.2億,虧損率輕微上升;Q4務息稅前虧損3.6億,虧損率3.3%。2019全年,云計算息稅前總虧損14.2億(2018全年息稅前虧損13.5億)。
最近六個季度,阿里云一直在增長速度與虧損額度之間保持他們想要的均衡。多虧一點,營收增速可以更高;犧牲速度,多賺幾個百分點,隨時扭虧為盈。
數字娛樂板塊的虧損主要來自優酷土豆,目前與騰訊視頻、愛奇藝的爭斗仍在焦灼狀態。2019年Q3,數字娛樂息稅前虧損22.1億,虧損率30%;Q4息稅前虧損又擴大到33億、虧損率45%。
三大視頻網站打的是“燒錢持久戰”,好比高手比拼內力,盡管吃力但誰都不敢松勁。
2019年Q4,核心電商息稅前利潤581億,云計算、數字娛樂、創新業務息稅前虧損合計55.2億,相當于電商息稅前利潤的9.5%。而2018年Q4,這個比例是17.2%。
2019全年,云計算、數字娛樂、創新業務息稅前虧損合計191億,相當于電商息稅前利潤的11.6%。
阿里把電商賺到的錢,拿十分之一支持云計算、網絡視頻、高德地圖、阿里電影、UCWeb等“不賺錢”卻對生態建設必不可少的業務。
2019年Q4,阿里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965億,相當于凈利潤的192%。加之在香港融資129億美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阿里賬面現金達到3715億。
阿里已經步入鼎盛時期。但如果2036年能實現服務20億人的目標,現在的位置只是“半山腰”。
當個人或企業在“半坡”上感到無助、凄涼,是因為“體力”耗盡,每前進一步都非常艱難,直至被迫停下腳步。阿里則不然,“良將如云、弓馬殷實”,“半坡”是充滿希望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