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4日 17:36:23
來源:鳳凰網佛教
編者按:百丈懷海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今日恭逢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頂禮緬懷懷海禪師!南無阿彌陀佛!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年),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禪宗高僧,福建長樂人。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農歷正月十七日示寂。據唐陳詡《塔銘》所記,懷海世壽66歲。
懷海自幼喜歡游訪寺院,20歲依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后依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多年,具備了深厚的經、律、論佛學知識。
唐代宗大歷初年(766年),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贛縣境內)龔公山傳法,即前去投馬祖,傾心依附,并充當馬祖的侍者,深得馬祖的器重。與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奉新人甘貞在洪州新吳(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建庵。聽說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懷海禪法精深,于是將懷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將庵改名“百丈寺”。懷海得道后,便開山說法,自立禪院,率眾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
唐朝中葉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封建政權采取“取消對寺院和僧尼個人田產免稅規定”等諸多不利措施,僧侶被迫面臨如何生存的嚴峻形勢。懷海參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儀軌《禪門規式》(即《百丈清規》)以保證禪宗的繁盛和發展。
唐中葉后,由于舊教規和戒律極端輕視和排斥生產勞動,認為掘地、斬草、種樹等活動都是“不凈業”,僧徒若從事此類活動是違犯佛律的。而禪宗因為不依靠豪華奢侈的堂殿、經像、法物,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來,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就在舊教規舊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時,懷海大膽進行了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制定戒律。從組織體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證了洪州禪的發展和繁榮。懷海為禪宗發展掃清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如果說道一從思想方面開辟了禪學新時代,那么懷海禪師則從實行方面保證了禪學的發展。
《百丈清規》問世后,千余年來雖屢經刪修,但卻始終以此為藍本。一直是歷代寺院的基本法規和禪宗僧侶必須遵循的基本規戒。懷海非僅為立法者,亦為實行者,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規而創立書院。元、明、清更綿延不斷。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