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賢者辟世
孔子說:“有些賢者逃避惡濁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擇地而處,再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臉色,再次一等的回避惡言。”孔子又說:“像這樣的人已經(jīng)有七位了。”
——楊伯峻《論語譯注》
躲不是辦法
辟者,避也,躲也。俗話說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但俗話還說了,躲得了初一,能躲得了十五嗎?不論是避世、避地、避色、避言,其實都是無可奈何的。沒有辦法的辦法,終究不是好辦法。
“躲”的目的,不是為了自保其全,就是為了自潔其身。這是孔子的真實想法嗎?孔子說的七個人,有人說是《論語》中提到的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等七大“隱士”,有人說是《論語·微子篇》中提到的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七大“逸民”。是哪七個人,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孔子真的是這個想法,他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實際上,可能只是那七人成功地躲了,其他人想躲或者躲過但都沒有成功而已。躲,不是想不玩就不玩了、想不干就不干了那么簡單,躲有成本的,甚至有犧牲的。避世,是你一個人的事嗎?避地,你一個人能做得到嗎?避色,要熟視無睹嗎?避言,要充耳不聞嗎?躲,真的很難啊!
孔子在分門別類評價了七大“逸民”之后,對自己有一個評價:“我則異于是也,無可無不可。”意思是,我這樣可以,那樣也可以,或者說,如果這樣不可以,我就那樣。可見,他并不支持躲,也不鼓動躲,他只是對“賢者”各種各樣的“躲”表示理解、同情而已。
(尚之)
仙鶴草:長50~100cm,全體被白色柔毛,莖下部圓柱形,直徑4~6mm。氣微,味微苦。收斂止血,止痢,殺蟲。廣泛用于各種出血之癥,如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咯血、衄血,赤白痢疾,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chuàng)傷出血等。主產(chǎn)浙江、江蘇等地。
加載中... 視頻 直播 美圖 博客 看點 政務(wù) 搞笑 八卦 情感 旅游 佛學(xué) 眾測